同样的,对普京不能继续掌权的描述显然是拜登的心里话,华盛顿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在讨论如何能推动克里姆林宫的政变——对普京身边寡头频频制裁本质也是希望这些人在经受重大压力之时会去考虑向普京施压甚至可能发动政变。
所以,拜登的这次“口误”一来可以起到试探各方红线、底线的作用;二来也显示美方并没有对通过外交谈判解决问题给予很高的期望。
被拜登的“失言”掩盖的东西
当然,美国大众都只关注拜登欧洲行的最后一句话对拜登而言并不一定是坏事。
拜登此次欧洲行很仓促,不像以往首脑会议那样提前经过数月的斡旋和部署,但仍有一些收获。
然而,它同样暴露出了美国当前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拜登之所以要亲赴欧洲,不是因为他口中频繁提到的“西方很团结”,而恰恰是因为流于表面的制裁需要转向深层次、带有较大牺牲的措施时没能得到各方的响应。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显著的直接涉及能源交易的制裁。
哪怕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支付系统)相关的制裁,也暂时还没有覆盖能源领域。
也就是说,制裁再多,俄罗斯每天仍然可以通过对外(包括对欧洲)出口能源而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
拜登出行前,欧盟各国外长对于是否要制裁俄罗斯能源部门以及如何制裁也产生了重大分歧,德国直接表示欧盟过于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因而无法作出禁运决定。
所以,拜登认为必须亲自跑一趟来挽救这个松散的制裁联盟。
很多人认为谈判结果是美国将卖更多的天然气给欧洲,是蓄谋已久要再次发战争财,从俄罗斯手里夺回与欧洲的能源生意。
其实,美国做出这样的承诺是很无奈也是很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