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寄托着华夏儿女浓浓乡愁,反映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民俗心理和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上古先民根据天象、气候、物候安排种植、狩猎、起居,总结出四季变化,形成“四时八节”。
在这些天象气候转变的关键节点,施行巫术、占卜,祭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五谷诸神,祈求神灵保佑,逐步形成固定的节日和特定民俗活动(《逸周书·时训》)。
先民在岁首即农历正月初一举行祭祀活动,祈福禳灾、欢庆娱乐,演变为民俗大节,称为“元旦”“元日”“春节”。
传说中,一种叫“年”的猛兽凶恶至极,每逢“春节”到先民居处抢食人、畜,危害极大。
“春节”与“年”就这样连在一起了。
所以,“春节”又叫“过年”。
“年”惧怕红色、喧闹声和焰火,于是“过年”时人们就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张灯结彩,走亲访友,欢聚热闹。
“过年”习俗代代相传,历朝历代不断丰富,时间由农历正月初一单日演变为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来年正月十五这一段时间。
中国具有以春节为代表的丰富节日文化和庞大节日体系,节日多顺应时令、发展出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隐含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与精神。
如清明节有祭祖扫墓、插柳与戴柳习俗,端午节吃粽子、龙舟竞渡、门插菖蒲、艾叶驱恶,七夕节交融了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中元节祭祖、放河灯,中秋节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离不开对神灵、先人的祭祀,离不开对未来的祈福,因而离不开礼乐文化。
《礼记·礼运》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篑捊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礼乐文化是传统节日文化底蕴的核心和根基。《礼记·乐记》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