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是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建议的“全国哀悼日”。这一天,首都努尔苏丹的有线网络终于全面恢复,曾经作为动乱震中的阿拉木图共和国广场上的路障陆续被拆除,哈各地在重建“宪法秩序”后开始以不同形式哀悼在暴力骚扰中的遇难者。
和不时沸腾的格鲁吉亚、躁动不安的乌克兰、永远革命的吉尔吉斯斯坦、接连动荡的亚美尼亚以及由稳趋乱的白俄罗斯相比,哈萨克斯坦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后苏联空间最繁荣、最稳定的国家之一。
很难想象,曾经被视为中亚神话的哈萨克斯坦在刚刚庆祝完独立三十年后会迎来一场暴风骤雨式的“一月动荡”,以至于需要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紧急派驻维和部队后才得以重新安定。此次危机为何发生以及如何演变,迄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一波三折的危机演变
客观地看,哈萨克斯坦的稳定更多是基于其GDP总量及人均收入的一种想象。事实上,和中亚其他国家相比,后纳扎尔巴耶夫时代的哈萨克斯坦到底能否继续维持稳定一直广受质疑。支撑这一观点的核心依据恰恰在于,哈在苏联解体后三十年间建立的相对开明的多元化政治制度让外部势力更容易渗透。30年间深深嵌入到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的纳扎尔巴耶夫家族的影响在新政治力量稳固后必然需要再分配,超稳定结构和不稳定状态的一体两面随时可能翻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