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上任以来极力扭转印度各部门、各邦政出多门,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的混乱局面,也的确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效果则和付出并不成正比:以“特区”为例,印度见中国搞特区经济卓有成效,自辛格时代开始效仿,一下搞出上百个特区来,莫迪2014年上任后指出“特区太多”“特区不特”,希望进行整合、优选,突出特区优势,改“大水漫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效果如何呢?印度《经济时报》报道指出,2017年9月即莫迪上任后3年,印度经济特区数量已膨胀至221个,到了2018年1月,印度经济特区总数竟达到惊人的423个。这种“撒豆子”的建设、布局方式,与制造业、尤其大规模高水平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格格不入。
莫迪在2016年冒险推动“废钞”,希望通过“非常手段”强推印度经济、尤其制造业发展,但事实证明,“废钞”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倒造成了经济和社会的混乱,这同样于经济暨制造业发展有害无益。同样,他在2017年推动的GST税改,也让印度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很受伤”。
尽管中国制造独步天下,可近年来印度将取代中国制造的声音却是不断高涨。而与中国有矛盾的印度,也似乎是真认为可以取代中国制造的位置。然而,从这一年的中印贸易来看,印度要想取代中国制造,恐怕真的是没有戏。
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可以说是创造了人类发展史的奇迹。短短的40年时间,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成功,得益于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和政策措施。当然,这与全球化进程中制造业转移也有很大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在西方看来,中国制造已经见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的升级,以及人口红利的“吃尽”,世界制造阵地转移是必然的趋势。而与中国国情最为相似的印度,自然就被寄予厚望。也包括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印度的人口与中国相差无几,印度也正在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制造。白手起家,最大的优势就是劳动力和市场潜力因素。这一点还真的比中国有优势。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印度将是下一个世界发展的奇迹,将取代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