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运动员来说,有无本国官员在现场加油完全无所谓;对中国来说,冬奥会成功的前提是全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参与,至于那些聒噪的政客,理他作甚?
说到这儿,想起一个老故事。那是一场真正体现体育精神并保障人权的“奥运会”——
1952年11月,在朝鲜碧潼,中国人民志愿军俘管处从全部6个战俘营的13107名战俘中选拔出500名(1254人次)优秀选手,根据《奥林匹克宪章》,战俘们自行操办了一场“奥运会”。来自美、英、法、加、哥、澳等10余国的选手,进行了跨栏、跳高、篮球、排球、足球、拳击、游泳、跳水等项目比赛,水平很高,甚至有20岁的美国黑人选手跑出了百米10.6秒的成绩。赛事的名字也是美国战俘提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碧潼战俘奥林匹克运动会”。
后来,当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90天的冷却期”政策、允许战俘自行选择去处时,有21名美军战俘、1名英国战俘拒绝遣返回国,选择到中国生活居住和工作,其中12人参加过这场“奥运会”。
不知当时白宫是否对此作出了“外交抵制”,至少我们没找到相关记载,有点遗憾。
(责编:杜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