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中国外交部说得很明确:中国从未向美国政客发出过出席北京冬奥会的邀请,美国政客在没有受到邀请情况下炒作“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完全是自作多情,哗众取宠。
美国咋自作多情了?按奥运会规则,各国政要是否出席奥运会,要由本国奥委会发出邀请,东道主、主办方只是提供便利而已。
如果美国总统想来看开幕式,那得美国奥委会邀请。
除了造词本领,美西方的“驰名双标”也令人叹为观止。
1936年柏林奥运会,美国毫无包袱地就去了,或许是因为纳粹德国保障犹太人人权?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因新西兰支持采取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遭许多非洲国家抵制,但美国也去了,难道种族隔离无关人权?
总之,在美国的头脑里,有没有侵犯人权,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说你侵犯了,你就侵犯了。只要这是张打压对手的趁手牌,那就随便打。
正是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价值观大棒”套路,让全世界逐渐看清了什么叫“话语即霸权”:不仅要站在工业生产、价值链的最高端,还要占据道德高地、价值高地,以美西方为标准,衡量一切,也审判一切。这次“民主峰会”同样逃不出话语霸权的底色。
奥运会本是相互理解、增进友谊和公平竞争的赛场,是全人类的盛大节日,但总有一些政客非要横插一脚,把体育政治化,觉得这样就能“扇中国一个巴掌”,此等傲慢实在有违奥林匹克精神。
现任世界田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就感到疑惑:“‘外交抵制’是毫无意义且有害的,这空洞的姿态意味着什么?又会让我们的外交使命处于何地?”而针对德国候任外长贝尔伯克“考虑抵制”的言论,新上任的德国奥委会主席维克特怼得直接:“让我把话说清楚,贝尔伯克女士不要太过分,‘抵制’从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任何好处。”
北京冬奥组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欧洲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奥委会已提交了1.4万多条注册申请,仅美国奥委会就提出了152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