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攻击让默克尔有种“身体被挤压的感觉”,但也帮助她强化了一些特质:在该沉默的时候沉默,以身为“异类”的眼光平等地去看待“异类”。
这种特质,在她作为环境部长主持1995年柏林气候峰会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当时,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与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碳排放责任分配问题剑拔弩张。默克尔作为主席,必须在不同阵营之间穿梭调停,学到了很多东西:“心灵上,(发展中国家)在许多地方比较有弹性、比较乐观,不像工业化国家那么僵化。我们德国人习惯提高对所有事物的标准。”后来,默克尔一直把柏林峰会视为她当时“最大的成就”。
默克尔的传记作者总结,默克尔有一个有意思的特质:讲求实效,只要能达成一致,就可以考虑相对的妥协,不知教条主义为何物,只要结果,不必要的决策打动不了她。
2019年,默克尔任内最后一次访华。
行前,中国旅德大熊猫梦梦在柏林动物园内顺利产下一对双胞胎。一些德国媒体立即将大熊猫生双胞胎做成政治解读,与默克尔访华联系起来。
德国《每日镜报》邀请读者提议给双胞胎起名。结果投票最多的意见是分别起名为“香”和“港”。
还有人建议拿乱港分子“黄之锋”和“周庭”给熊猫起名字。
默克尔卸任前,“大西洋派”对她主要的批评也集中在对华政策,他们认为,“讨好中国”是默克尔外交最大的“盲点”,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不是德国最大的货物目的地,中国有求于德国大于德国有求于中国,更何况不能因为经济利益牺牲价值观。而默克尔对欧洲未来持悲观展望,“想在美国与中国间走中间道路,避免与北京发生冲突,来最大限度地得到喘息空间”,想在大国间采取一种如同瑞士般“中立”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