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互依存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于中立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并不算高,对立陶宛而言,即便关系破裂,所需付出的代价也还尚可承受,因而其并不十分忌惮同中国关系破裂而导致的后果。而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本就处于西方阵营之中的立陶宛会作出倾向美国一方的立场抉择,也实属意料之中。
而面对美方执意采取遏制中国的策略以及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美竞争的愈演愈烈,立陶宛的新执政党又笃信着“朋友的敌人是敌人”和“敌人的朋友是敌人”的误区思路,而这样的思路会严重误导立陶宛在处理中立关系中的敌我判断,这或许也是其同邻国关系恶化同时激进地同中国作对的一个原因。
事实上,中国作为一个增量市场,其未来潜力极大,尽管当下中立双方贸易额不大,但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双方贸易额都呈上涨趋势,中国在立的投资增加,企业雇员本地化也会成为解决当下立陶宛国内就业的一个重要助力。
从长远的角度看,如今立陶宛的行为无疑是目光短浅的。而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欧洲和美国的“施舍”而留下的惯性思维也会催化其对中国的敌视。以舍弃同中国的未来合作为代价以“表明忠心”,讨得美国的欢心和“更多施舍”,这在立方看来似乎也并非是不合情理的行为。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立、欧、美的关系,这对于我们理解立陶宛的真正站位有更进一步的帮助。
在欧洲分裂的趋势之下,中东欧国家立陶宛同西欧也产生了裂隙,其在欧盟的边缘化愈发明显。
立陶宛本身的市场小,生产力与发展空间小,在疫情冲击下失业率高企,近年来其人口以每年三万人的速度虹吸式流向西欧,从二十一世纪初的350多万人,到现在仅剩280多万人,劳动力与生产力的流失使得立陶宛面临着更严峻的现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