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复杂的心态
日本对中国的心态很复杂,他们曾经把中国视为实现国家正常化的重要渠道。
大概在七十年代作用,随着日本成为亚洲最强工业国,其政府决定采用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5年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
即日本作为雁头输出高端工业品和资本,亚洲四小龙为雁身提供中端制造业成品,中国沿海地区和东南亚为雁尾,负责廉价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以此形成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使日本在不适用武力的情况下,通过产业梯度的分配,最大化的将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红利源源不断的向自身汇集。
但实现目标的前提是处于该体系中的国家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
所以谁来做雁尾呢?
针对这个问题,当时日本内部分为中国派和东南亚派。前者认为中国人口众多,重工业体系完善,政策连贯性强,投资中国能使技术在短时间内转化为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商品,可以提升争夺全球市场的效率;后者认为,东南亚虽然人口没有中国多,但各种工业资源丰富,港口离印度洋航线更近,比中国具有成本优势。
最重要的是,比起中国而言,东南亚是一个散碎的地区概念,国家间利益诉求不同,更方便日本以后通过离岸平衡手段控制各国。
1977年,以福田主义为标志,日本商界开始将一批规模庞大的产能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由此拉开了亚洲四小虎繁荣崛起的序幕。比如菲律宾,经过二十年的经营,已经成为日本在海外最重要的电子被动元件生产商。直到今天,以农业产品和渔业产品出口贸易为主的菲律宾,仍然有30%的份额为半导体出口!
再比如泰国,日本制造业曾经两大龙头半导体和汽车,曾在该国深耕。在2019年时,泰国的硬盘制造业仅次于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生产国,其产能占据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同时泰国还是全球第十大印刷电路板生产国。因为这两个重要的产业,泰国现在已经是电子制造业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