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袁隆平逝世,预示着中国粮食危机的到来吗?

作者:
2021-05-23 11:05:12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高层希望入世来缓解粮食压力和粮食安全。当时中国高层的考虑是基于迫切的现实:九十年代中国粮食产量基本满足需求,但处于偏紧状态。从1996年开始到入世之前,中国粮食总产量却持续下滑,人口增长率还在1.04%。如此,十多亿人吃饭的压力巨大。所以,中国希望通过国际市场来优化粮食结构和提高粮食产量,通过进口廉价粮食来养活更多人口。

具体是怎么做到的?

入世后,尤其是2006年开始,中国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主粮的播种面积增幅较大。

2008年之前,小麦种植面积低于2400万公顷。2008年全球粮食涨价,中国加大了小麦的播种。从2009年开始,小麦播种面积均超过2400万公顷。稻谷和玉米的播种面积也是从2008开始增加,稻谷到2011年稳定在3000万公顷以上,玉米到2012年稳定在3500万公顷。

随着播种面积的增加,小麦、稻谷和玉米的年产量也水涨船高,从而推动中国粮食稳定增产。

另一方面,中国减少了大豆、粗粮、糖料及棉花的种植面积或比例,将更多的土地腾出来种植小麦、稻谷和玉米。

图:2006年-2016年中国粮食作物及三大主粮的播种面积,来源:大国粮商

2001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948万公顷,到2012年播种面积下降到了717万公顷。同时,年产量也从2001年的1540万吨下降到2012年的1300万吨。其中,2006年中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种植面积同比减少了25%,2007年又比2006年减少了12%。

另一个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刚超过1000万吨,到2017年这一数据达到9556万吨,增加了9.5倍。其中,2006年,中国大豆净进口2800万吨,约是当年国内产量的1.8倍。

这种全球化的粮食结构优化完全符合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中国种植大豆、大米、玉米、小麦的成本都高于美国,但是大豆最甚。

因此,中国的策略是:向美国进口大豆,国内多种植三大主粮(还有主粮安全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