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欧美拒绝中国参与“伽利略”项目,20年后,中国建成了自己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
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却因为技术和资金问题快要“胎死腹中”了。
昨天,你爱答不理;今天,你高攀不起!
在太空探索上,中国是新人,也是老将。
说中国是新人,因为我们的“天宫”空间站从时间上,比前苏联首个太空站“礼炮”1号晚了整整50年;
比世界上第一个多模块构型的长久性空间站--前苏联“和平”号晚了35年;
比16国共建的国际空间站晚了20年。
说中国也是老将,因为中国人在人类探索外太空的伟大事业中从未缺席。
在好莱坞大片《火星救援》中,有一个片段介绍美国宇航局(NASA)太空项目的起源:
1939年,加州理工学院有个“火箭小组”在宿舍里做实验,把宿舍的墙壁炸了一个大洞。
最后,学校把他们赶出宿舍,但同意他们在一块河谷做实验。
而那个建在河谷上的实验基地,就是现在NASA大名鼎鼎的“喷气推进实验室”。
“火箭小组”最初的五名成员也成了“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创始人。
这5位闻名世界的“科学狂人”分别是波兰籍学生弗兰克·马林纳、火箭爱好者杰克·帕森斯和爱德华·福尔曼、天体物理实验室学生阿波罗·史密斯。
嗯,还有一位创始人,他的名字叫:钱学森!
“喷气推进实验室”成立后,冯·卡门任实验室主任,钱学森任组长。
明白这其中的含义吗?
可以说,钱学森的参与为美国的火箭技术和太空探索事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