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这片“互金沃土”上,捷信在2012年就实现了5000万元的盈利,此后在中国一路狂飙猛进。
飞速发展的捷信很快就坐上了中国消金行业的“头把交椅”。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3年间,捷信集团在中国的新增贷款额由67亿欧元增长至118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
到了2019年提交招股书的时候,捷信在中国的业务总资产已近千亿,累计客户超过5000万,为整个捷信集团贡献了逾60%的收入和贷款额。
与飞速发展的业务一同到来的,还有铺天盖地的质疑。
2019年3月末,捷信集团在中国的贷款规模比重,在其全球业务中的占比达到63.9%。这背后,捷信把目标瞄准了中国三四线城市的中低收入群体。
按照招股书上的信息,捷信在中国已经拥有超过24万个销售点,覆盖了全国逾300个城市。而且,捷信在中国还有21.3万名推介人,这些“编外人员”为捷信集团的业务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业务人员,分布在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尤其是OPPO、VIVO手机店。
回过头来看,下沉市场这块蛋糕,捷信可比某些互联网公司吃得早多了:
“当时中国手机产业正处于暴涨期,深圳年轻的打工仔们都渴望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而捷信的小额贷款正好能帮他们实现愿望。”
而真正让捷信陷入风暴中心的,是“高利贷”质疑和暴力催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