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台湾农民的代表,他在一档政论节目中发表观点:出口日本价格虽然好,但对方要求也较为严格,出口大陆则是“赚快钱”,“他们对品质的要求其实是没那么高的”。
“有时候我们会开玩笑,中国他们想要凤梨,看起来像凤梨就好,我今天吃菜头,我把它弄成像凤梨,他们可能也会要”。
之后,杨宇帆发文“道歉”,称外销是他所不熟悉的领域,了解非常粗浅,针对自己不熟的部分,未来都会闭嘴。
杨宇帆的表述固然是伤害两岸人民感情的。可是反过来想,他这个说话不看场合、不怎么懂外贸的农民,不是恰恰体现出了台湾农民的对于大陆的“刻板印象”吗?
正是因为惠台政策力度足够大,对台湾农民足够宽容,那些歪瓜裂枣的菠萝才会被当成商品卖到大陆。这些烂菠萝自然不足以摆上大陆超市的货架,中间的哑巴亏可是国家在买单。
“习惯”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事情,台湾农民不懂得这是“政府让利”,他们的印象里大陆就是人傻钱多,而且“压根就不识货”。
当这些成为农民普遍认同的“基础条件”,能从大陆薅羊毛自然也不是因为“大陆人傻”,而是“自己有本事”。所以,“和大陆做生意”也就跟“把票投给谁”完全没关系了。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穷台还是富台”,因为无论穷富,普通的台湾人都不觉得和大陆有什么关系。关键在于要让台湾的普通人知道,这些钱“是在大陆帮助下赚的”。
但是岛内的传统媒体大多数被绿营把持,互联网上又有“网军”作祟。生活在“深井”里的台湾大众无法接收到这些信息。
于是我们认为,加强交流是打破壁垒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