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取巧参加考试
被指破坏高考公平
“不是为了考上好大学,谁会选择这么做呢?”
日前,《法治日报》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咖啡馆见到了席女士。席女士今年26岁,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她感到惊讶:“没想到我竟然可以算是‘高考移民’的其中一员。”
席女士原户籍在河北廊坊。河北是高考大省,根据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数据,在席女士参加高考的2013年,河北考生共计44.98万人。而根据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数据,2013年天津市高考报名人数仅有6.24万人。
正是看中了两地的高考差异,席女士在父母安排下决定在天津参加高考。为此,席女士的父母早早为她在天津购置了房产,使她能够落户天津。2010年,在通过天津市武清区一所民办高中的入学考试后,席女士进入该校就读高一,而其父母则继续留在河北工作和生活。3年后,席女士考入北京一所知名高校。
席女士不是高中班上唯一的“外地人”。据她介绍,班上的同学原籍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福建、四川等地。
根据中国社会调查中心在2013年做过的民意调查,91.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就有“高考移民”,92.7%的受访者坦言周围有为孩子进行“高考移民”想法的家长。
“‘高考移民’行为破坏了高考公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用“投机取巧”形容这种行为——考生担心在高考压力较大的地区竞争不过,而将户口迁至高考竞争压力小或者有考试政策支持的地区。
程方平介绍,“高考移民”现象其实牵涉到多方利益群体,包括考生、家长、学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还与国家的户籍制度有关系。“这几方的利益拧成一块,导致它成为一个不好根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