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就提出了“加速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到2000年国民收入翻一番,劳动生产率接近美国水平。
戈尔巴乔夫先给苏联人“画饼”,给改革提供动力与需求。想要发展,那就要进行“根本性质的改革”。
师出有名之后,戈尔巴乔夫草草放弃了经济改革,这让国家财政赤字扩大、物价上涨、货币增发、工业企业大面积亏损。
在戈尔巴乔夫转而将改革重点放在政治和意识形态后,放任公开性、民主化,导致初期改革阶段整个苏联社会自由化思潮泛滥。
这种片面的、形式化的“自由思潮”让苏联社会陷入了“自由派横行”的地狱。不仅地方组织的作风问题并没有太大改观,反而让原本坚定团结的苏共高层产生了分化。元老派和自由派开始了论战。
言论开放了,“历史虚无主义”披着政治改革的外衣,重现苏共中央。
元老派深知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试图将“自由派”的历史虚无主义拒之门外。
而戈尔巴乔夫选择和自由派站在一起,他提出了“力求正确解决与苏联人民服务有关的问题”,这一充满“人道主义”的倡议,将党和意识形态进行了剥离,加速了苏共中央政治局内部的分化。
媒体和宣传阵线随即开始瓦解,公开评论苏联存在的问题和历史禁区。
一些老百姓直观地觉得,他们的媒体更加“自由”了,有了“不同的声音”。可事实上却只是“换了种声音”,媒体反而沦为“自由派”的舆论工具,他们不断地推动着歪曲历史、抹黑苏共的活动走向高潮,激起民众的反共反苏反社会主义情绪。民间的右倾激进派开始形成,他们否定斯大林、否定苏联社会主义的斗士,成为一个个“自由斗士”。
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不需要任何自作聪明者的“启蒙”,自然会评断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