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常熟的徐兆玮也说:
阳历元旦日,寂无举动,惟小学校放假,稍为点缀耳。
1934年的春节,鲁迅先生在上海度过。他在一篇讲述旧历春节的文章中写道:
“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既然农历春节在民众心中有如此巨大影响力,为何民国政府要执意将其废除呢?
其实我们现在站在后人的角度分析这个政策,那无疑这个政策是荒唐的,可是如果站在当时人们的角度思考,就能找到答案。
当时的进步人士,推翻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社会,这种前无古人的功绩,使得当时思想进步的人士欢呼雀跃,如何让国家迅速富强,如何体现出国家的新气象,成为这些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而当时人们对于封建社会的制度,持全面否定态度,不仅对制度,就是只要是封建社会的东西,都想一刀切。由于西方文明的影响,当时的人士对我国传统文化更是看不上眼,好像传统文化就是落后、保守的代名词。
其实何止是废除农历,当时的很多文化名人还主张废除汉字呢。这种对传统文化否定的现象,体现出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迷茫与急迫,也是极端不自信的典型表现,以为别人家(西方)的什么都好,全面否定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还好,春节经过这一折腾,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1934年,国民政府在废除传统的春节之战中承认失败。开始采取春节与元旦双节日制,并延续至今。
民国期间,还有主张废除中医与汉字的,均失败告终。可见传统文化具备了巨大的神秘力量。
庚子年的疫情,中国的中医尝试了传统的中药治咳化痰疗法,效果不错。中医有两个伟大的理念,治未病与阴阳平衡。这个具有战略思维。与中华的谋万世的政治理念相通,有战略高度。
目前,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又一次焕发生命力。弘扬文化,正其时也。
看看西方,在疫情之下,他们的文化力量与政治力量之脆弱暴露无遗。
美欧的西方精英政客,为了自己的个人荣耀,可以用政治正确无情地摧残文化,文化已经沦落为其争取个人成功之高级工具。
后果很严重。英国脱欧成功。欧洲人的大一统计划宣布彻底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