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中国这4位神秘巨星,撑起了半个春晚!

作者:
2021-02-14 12:08:33

2004年,北斗卫星导航工程立项,最大的难关是时间精度,星载原子钟是卫星导航的命门,天地间时间越同步、误差越小,定位精度就越高。

但我国研制出的第一台原子钟,在工作时经常会出现突跳,精度很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身为北斗工程副总设计师的谢军,宁可36小时不合眼,也要坚持做完产品实验,不能放过一丝误差。

那几年,他总是频繁往返于北京、西安、武汉、兰州等地,生怕有一家研制单位掉以轻心、松懈生产,担心有一款产品未达标准、出现问题。

经过他们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让北斗用上了自主开发研制的原子钟,其天稳定度达到10-14量级,授时精度50纳秒,300万年只有1秒误差。

2013年北斗三号工程伊始,经各部门研究决定,在北斗三号卫星上使用国产化行波管放大器。该设备之前一直是引进国外技术,因此要严格把控首次实现国产化的产品指标。

负责研制行波管放大器的单位攻坚克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研制出6台设备。

可是,谢军在认真检查这6台产品之后却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质量未达标,全部重做。

作这个决定非常艰难,因为这不仅意味着该单位要推倒重来,继续倾注大量人力物力重新设计,甚至会导致整个工程大幅度延期。

但谢军认为,质量和进度就像天平的两端,不能顾此失彼,总师最大的压力便来自于如何保证在“零失误”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工程进度。

当被问及是否觉得工作辛苦时,谢军微微一笑说:“航天工作很吸引我,当你有了热爱,所有征服挑战、解决困难的过程都变得十分有趣。”

卫星寿命是有限的,以北斗二号为例,很多示范项目还没来得及应用,在轨卫星便已无法正常提供服务。

所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必须迅速打入空间、快速完成组网,这对五院的批量化生产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此,五院引入流水线作业模式,就像生产车辆一样,每一个作业点都有相应的生产工序。此外,科学的规划管理也让生产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