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业主怎么赔偿呢?”另一个人提出一个房地产业的终极问题。
“你们去谈,只要别太离谱就行!”王总已经烦得不得了了。
后来,每个业主得到了1.5倍的赔偿,距他们入驻已有3年,这么算,每年15%的回报率。
而王总一算账,从赔偿到重建,总共多花了16个小目标,在断臂这件事儿上,王总向来是认真的。
当然,这16个亿不是白花的,王总也悟出一个道理:商业地产不是植树,而是造林。
你只把鱼塘卖给别人怎么行?里面要有鱼苗啊......
当王健林顿悟这一点后,万达的商业地产开启了疯长模式,也创造了“订单地产”这个概念。
所谓“订单地产”,简单来讲,就是“招商在前,建设在后”。
假设你是一名商业地产商,你的思路大概是选一个好地段,把商场建得有逼格一点,然后利用各种手段做营销,想办法把商铺都租出去。
而万达的方法是,在建设前,先找几家特牛逼的合作商,比如沃尔玛、苏宁之类的,行话叫做“主力店”。
主力店和万达共同选址、谈好租金、装修风格等一系列细节。
与此同时启动招商,说要在这个地方建设一个购物广场,还告诉大家这里是沃尔玛、麦当劳、苏宁准备战斗的地方。
如果你是一家茶饮连锁店,你大概率会选择这里,因为你知道,这些牛逼商家的入驻,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客流,而你也知道,生意的本质就是流量。
订单地产的模式,还顺便解决了资金链的问题:
开发费用的60%都来自当地银行的贷款;还有20%来自那些主力店;加减乘除之后,你也知道了,万达直接投资比例仅为20%。
万达靠着“订单地产”模式,一路高奏凯歌,并在2013年把王总送上首富的宝座。
正如我一篇文章写道的,富豪的财富来源基本都是一个底层模式:
借到很便宜的钱,拿到有价值的资源,联结有分量的圈子,获得足够高的溢价。
8
相比较王健林“订单地产”的模式,许家印的打法更为简单朴实。
就是大量举债,疯狂拿地,快速回笼资金。
1997年,许家印看中广州郊区的一块地,在珠海工业大道边,位置偏僻,没有配套。
只有一个好处:便宜。
而这对刚刚创业的许家印,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通过一番谈判,他接收了这块本属于工商银行的地段,并说服对方分期收取出让金。
然后又找银行申请出600万的贷款,500万支付首期,100万自用。
就这样,在6月8日金碧花园破土动工,8月8日便开始发售(预售),一个上午,323套房被一扫而空。
资金轻轻松松回笼8000万。
一直紧崩着弦的许老板,此时此刻感受到了像风一样的自由。
一年之后的6月6日,恒大又推出了金碧花园二期,虽然3500元/平米的价格比一期贵了700元,可仍然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252套房子,一下卖完。
当时恒大的一位高管感慨到:大城市的人,真的是有钱......
但是,许老板很清醒,他知道大城市的人再有钱,可地方也就那么大了,不但要面对万科、碧桂园、保利这样巨型的对手,本土的地产商水也很深。
这场仗不好打啊......
分析形势后中,许家印做出一个现在看来非常正确的决定:向二、三线城市进军。
不得不说,恒大的设计和营销人员也很给力,他们特别懂得二、三线城市人群的心理,每次推出的楼盘都带有一丝尊荣华贵,要不搞几个雕塑,要不整几个柱子,或者搞个喷泉。
总之给内地人的感觉就是:上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