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领导”应该是当时中达的总裁黎志强,现在是深圳益田集团的总裁,房地产界的老前辈,只是为人低调,很少出头露面。
许家印所说的“老板”是指当时中达的董事长,一位客家籍企业家,更低调,不过却相当相当的厉害。
许家印即使成为首富后,一次过年,请前老板来看自己的项目,许家印携夫人着正装,早早地便在楼下恭候。
说这些,不仅是想表达许家印的为人之道,更想让你知道,当时中达并非是一个皮包公司,而是一家很有实力的企业。
许家印也蛮会运用这种实力,他向老板建议,和舞阳钢铁合作,从事钢材贸易,毕竟这条线对于许家印来说轻车熟路。
老板马上同意,于是中达出资60%,舞钢出资40%,一家名叫“全达”的公司,在深南中路的电子科技大厦成立,许家印成为主要负责人。
不得不说,牵线搭桥这种能力,许老板一直拿捏得死死的。
由于经营有道,许家印的能力得到老板进一步认可,又派他到广州开发房地产,那是1994年,许家印选在国庆节期间前往广州。
一台车挤了5个人,还有司机、出纳、业务员、勤杂工,那一天是10月9日,恰逢许家印36岁生日,都说本命年时来运转,对于许家印貌似还确实如此。
这应该算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恒大的未来,也是基于这次决定。
广州公司的名字叫做“鹏达”,他们接的第一个项目叫做“珠岛花园”,当时开立项会,工程师汇报项目情况,许家印很耐心地听完,然后问了一句话:
“容积率是什么意思?”
他确实是个门外汉,不过许老板却能很敏锐地察觉到房地产生意的核心:“快点,快点,再快点.....”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尤其是在房地产界。
快,才能迅速收回资金,再去圈更多的地,然后才能贷来更多的钱......如此循环往复。
一眼能洞察本质的人,命运确实会不太一样。
当时地产项目审批手续很麻烦,要盖108个公章,许老板想尽了各种办法,没多久就搞定了。
而且他还创造了当时房地产界的一个小奇迹:八个当年。
当年征地、当年报建、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当年售罄、当年轰动、当年入住、当年收益。
这种效率,虽然没有现在碧桂园的“456”那么牛逼,但在90年代初的地产圈,这项目绝对值8张S卡。
“珠岛花园”一战成名,2年里给公司赚了2个亿,也成为广州著名楼盘。
许家印优秀的表现,也让中达的管理层很满意,决定给他涨薪,每月工资涨到3000元。
虽然比许家印刚刚进中达时涨了6倍,可许家印觉得这与自己的贡献不成正比,于是找老板谈:
他简述了自己对公司的贡献,并申明了难处,自己拖家带口的,这点工资,连生活都有点困难。
老板耐心听完了他的心里话,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事已至此,许家印只能和老板友好地分手,他接下老板原来一家叫做“广州天帝“的公司,独自发展,第二年更名为:恒大。
后来,许家印说:
如果当时老板能给10万、20万的年薪,我就不会去创业了。
人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贡献,一定要有什么样的待遇,否则留不住人。
当然这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说的话,对于个人,其实过低的待遇,有时反而会降低你的决策成本,当你有新的机会,你会大胆选择,不会纠缠。
想起王朔小说里一位成功的北京地产老板,他也说过类似的话:
“但凡领导给我每月多加200块的补贴,我就不出来折腾了,当然我也不会有现在这十个亿的资产。”
7
1998-2008年,中国房地产迎来了黄金十年。
王健林在坚持走商业地产路线时,也发现“快”是房地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他在内部会议上多次说:
“快半拍,就是赢家。”
一开始万达做商业地产,是不进行土地储备的,从拿地到开工,一般都不会超过4个月。
而从拿地到正式开盘,一般4个月左右就能搞定。
但是,快也是有副作用的,尤其是商业地产,因为人家买的物业,要么用来出租,要么用来自己做生意,如果没有人流,一切都是白搭。
2003年,万达在沈阳开发了一个商业地产项目,300多个商户入驻,很快大家发现这是块鸟不拉屎的地方,根本没啥回报率。
于是商户联合起来,把万达告上法庭,最后虽然万达赢了官司,但王老板觉得有损商誉,于是让负责人务必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给商场加了个顶盖、建通道改扶梯、重新招商......几个大招下去,小几个亿的银子没了,然而,球用没有。
后来开会,有人说,要不把商场炸掉吧,这样就彻底了......
王总也为这事儿烦得一比,于是说:好吧,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