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当时的生活确实艰苦;二是小王同志还是挺讨领导喜欢,不然谁会把恰饭这么大的秘密告诉你呢?
事实上,那些创业成功的人,多数在体系内都混得不错,这一点贯穿于王健林的军旅生涯。
1971年起,王健林在鸭绿江当了一阵子侦察兵,1978年晋升为排长,并被推荐进入大连陆军学院,学习军事指挥专业。
那时中央正准备把大连陆军学院打造成一所中国的军事名校,所以收的学员都是沈阳军区基层最优秀的战士,由此可见组织上对王健林的信任。
王健林也没有辜负这种信任,在陆军学院表现极为出色。
时任王健林老师的吴乃燕说:
“作战指挥这个事儿比较宏观和抽象,多数学员都感觉比较吃力,但是王健林却能很快制定出作战方案,并向大家展示自己排兵布阵的思路,说完之后,所有学员都热烈地鼓掌。”
说完,吴老师又向澎湃新闻记者补充道:
“先不管他说的对不对,但那自信劲,让人感觉他一定是对的......”
嗯,自信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1979年8月,王健林从大连陆军学院毕业,当时全院近4000学员,多数人都想留校,但最终留下来的学员只有区区几个,而王健林就是其中一个。
留校的理由是:表现优异。
当时学院领导们的共识是:像王健林这种有理论知识,又办事灵活的人,太难得,不能放他走。
最终王健林被留下来,任大队参谋一职,正连级。
此时的王健林也仿佛开了外挂,各种优点喷涌而出,不久众领导蓦然发现,这哥们竟然文笔一流。
那时沈阳军区办了一个《前进报》,其中陆军学院中90%的稿件都是王健林写的。
甚至在《解放军报》这种大报上,也时常有他发表的文章。
多年以后,有记者问他,是否准备找写手帮着写自传时。
王总很不屑地说:“我的文笔很好,写文章能被我看上的人也不多......”
很多人以为王总在吹牛逼,其实人家还真是练家子。
由于文笔出众,在陆军学院留任的王同学,很快便被调入党政专修班当宣传干事,级别也由连职晋升到营职。
这个职务需要协调很多单位,也要频繁接触学院领导,大家对王健林的工作都颇为满意,尤其是学院院长也很认可。
最后,王健林又被调到了管理处,这可不是收物业费的那种,而是仅次于军需处的核心管理部门,王健林的级别也到达军旅生涯的最高点:副团职。
那是1986年,王健林年仅32岁,日后功成名就时,他对当年这个级别挺自豪:
“和我同一年龄的,能到连职都不错了,极少人可以到营职,而我可是团职。”
那些卖写作课的经常说“写作改变命运”,这句话像是鸡汤,但也是实情。
圈内曾有人说过一个八卦,当时大连西岗区体委有项工作需要陆军学院协助,指名要派一位文笔好的人,王健林自然是不二选择。
而负责和王健林接洽的是一位姓林的漂亮女士,之后故事便沿着常规桥段发展,后来就有了王思聪......
这个说法,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陆军学院的张昌军曾提起过王健林的转业:一是百万裁军的大背景;二是,“他当时已经结婚,爱人在大连上班,那时很多人转业就是为了照顾家庭......”
无论怎样,1986年都是王健林的人生岔路口,他脱下了军装,来到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主任。
此时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也开始变得激荡沉浮。
4
在王健林参军的年龄,许家印在饥饿和贫困中念完了高中。
“恰饭”仍然是许家印的头等大事,他先在一个水泥小作坊谋生,又回到村里给生产大队干农活。
主要任务有两件:第一件是锄大地,第二件是掏大粪。
第一件,为许老板日后陪郑裕彤“锄大地”奠定了启蒙教育;第二件,狠狠地磨练了一下许家印的意志,要知道一个有洁癖的人,天天和粪便过招,不崩溃都是万幸,怎知许家印还兢兢业业,赢得了生产队领导的赞许。
他也因此获得更为高级的工作:大队治安员,也就是村里的保安。
所以,不要随便去DISS一个保安,哪怕你是个网红,搞不好人家就是若干年后的首富。
不过那时的许家印全然没有太大的胸怀,他的念想只有一个:
离开农村,让自己过得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