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有一部特别经典的电视剧叫《大时代》,一介武夫丁蟹,依靠好运连连做空恒生指数期货,累积了数十亿元资产,最终却落得一个倾家荡产的下场,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丁蟹效应」,甚至,只要有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播出,香港股市必然下跌。
1972年,石油危机的蝴蝶翅膀扇了一下,便引来了一场香港股市的雪崩,很多人血本无归,跳楼跳得惨不忍睹。
在此情况下,李嘉诚再一次出手了,并于年底将公司名称改成了「长江实业」,并于年底完成了上市。
麦理浩说过:
真正管制香港的不是阿sir,不是三合会,而是汇丰,赛马会和怡和。
为了能与这三巨头搭上关系,距离1960年已经整整过去十七年的李嘉诚,再一次趴到了墙顶,只不过,这一次的壁虎,已经长成了精。
很快,机会再次降临。
这一次的机会制造者是,九龙仓。
曾经的九龙仓与香港置地一起并称为怡和的两翼,管控着香港最大的货运港,拥有深水码头,露天货场,货运仓库的一家英资洋行。
1978年,九龙仓有一块地急剧升值,无形之中变成了地王,他们想着将货运业务迁到葵涌和半岛西,腾地做商业大厦,1㎡的估值已经高达7000港币,实际股价能到50元/股,但当时市面只有13.5元/股,正当他们勾勒未来的的伟大蓝图时,李嘉诚动了。
不出手则矣,一出手就是石破天惊,一口气买下2000股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份。
李嘉诚的这次行动,很快引起了嗅觉敏锐的职业炒家的注意。
由此,九龙仓的股价急速蹿升至每股46元的历史最高价,怡和顿时慌了,立马向英资第一大财团汇丰银行求救,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马斡旋,李嘉诚则不动如山。
但诡异的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超人即将接管九龙仓的时候,他,突然退了出去,最终由船王包玉刚接管,九龙仓这才正式变成一家华人企业。
当时大家都不理解,毕竟世间哪有将到了嘴边的肥肉推出去的理儿?
但是,李嘉诚却露出了高深莫测的微笑。
第二年的某个深夜,如同第一次穿上标志性披风的超人一样,李嘉诚第一次戴上他那个标志性的黑框眼镜,笑了笑:「退出九龙仓的回报,终于来了!」,随即,他在书房里研究起英资汇丰大班沈弼送来的那个半卖半送的大礼包。
不久,《大公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如果换成现在的UC新闻,大概会是这样的标题:
震惊!李嘉诚蛇吞象,仅以6.2亿港元从汇丰集团购入和记黄埔22.4%的股权。
6.2亿还可以分期付款,首付只用20%,尾款不需要付利息。
而且即使是这两成的首付,也是汇丰银行贷款给他的。
换而言之,超人没有从兜里掏出一毛钱,就拥有了和黄22.4%的股权。
这是何等的卧槽啊。
自此以后,李嘉诚便正式成为汇丰的一份子,也是从那时候起,作为教父典范的超人,开启了其职业生涯充满了一系列令人费解的豁免于股市规则的事例,1985年接管港电集团时,李嘉诚被免除了公开要约,尽管超过了35%股权的底线。
经过1966年和1972的抄底成功,他摸索出了两个投资策略:
人弃我取、熬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