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几位中国“顶级富豪”的绝密往事,删前速看!

作者:
2020-09-28 08:52:54

也是在这一年,34岁的周正毅拉着刚回到上海的毛玉萍在黄河路开了家“阿毛炖品”,挖到了第一桶金。

因为“阿毛炖品”的菜价不菲,来吃的顾客非富即贵,这让周正毅搭上了许多政商界与金融界的人脉。

据传,鼎盛时期的“阿毛炖品”是上海金融界不二选的“公关食堂”。

自古眼光和地位成正比,这群食客中就有高人悄悄点拨了周氏夫妇赚钱的门路。

当时很多国企都在排队上市,员工手里的股票还不能及时变现,大家都觉得这些股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谁也没想到,好好开着饭店的周正毅忽然以2-3元的低价把近60家公司的职工股全部收购,近百万的投入让人很怀疑周正毅是不是疯了。

可结果是周正毅不但没有疯,还大赚特赚了一笔。随着收购的公司慢慢上市,他手里原来2元的职工股平均至少翻了十倍,回报率惊人。

与此同时,得到高人指点的周正毅以“阿毛炖品”为抵押,通过贷款大量收购上海的烂尾楼,随即通过营销公司包装再转手卖出,其中所得利润几乎数亿。

空手套白狼的伎俩让周氏夫妇彻底品尝到资本的甜头,狂喜不已的他们继续在股票和房产市场不停倒腾,

仅凭这两个行业的回报,一年后,35岁的周正毅已经在上海滩富甲一方。

这边改革开放后的上海首富呼之欲出,那边未来的上海首富还只是个愁眉苦脸的中学生。

14岁的黄峥进入杭州外国语学校学习,他是母校十八年来唯一一个考入该校的学生。

同一年,32岁的刘益谦正在上海国债期货交易市场厮杀,在上海房价均价2000元/平的背景下,他的身家早超过上千万,成为上海最早暴富的一批人。

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上海已经掀起了改革的巨浪,所有人都意识到空谈理想和主义远不如一叠叠钞票来得实在,争先恐后扑腾在各种赚钱的机会上。

3

2000年,37岁的刘益谦感觉自己一直孤军奋战,实在力不从心,次次靠机会起势的他开始筹谋着新的生意。

早年的刘益谦开的是家“皮包公司”,真的是做皮包,做了十多年。

因为舅舅开了个皮具作坊,家里并不富裕的刘益谦初中毕业就跟着舅舅学做皮具生意,开始闯荡江湖。

1983年,20岁的刘益谦在豫园商城开店,因为经常外出进货,回到上海总打不到车,心思活络的他意识到上海出租奇缺,立即拉着哥哥买了两部车,托人办理了相关证件,一同干起了“差头司机”。

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中,刘益谦接触到了很多新事物。

1990年,27岁的刘益谦在开出租时总碰到许多不差钱的炒股乘客,这让他意识到又一个新的创富机会到来了。

当时很多人都想着去买股票,但精明的刘益谦盯上了股票认购证。作为计划体制下特有的准入证制度,有认购证的人才有资格买股票。

“打桩模子”(黄牛)刘益谦默默计算后发现,股票认购证的中签率为10%左右,而中签后的价格回报率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