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比华为更霸气!强大得美国也无法制裁的中国企业

作者:
2020-09-26 09:53:11

我们首先回顾 1949年-2020 年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变迁,并借此探讨中国产业链在变化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949~1978年: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在这一战略主导下,我国不仅实现了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目标,而且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还把人造卫星送上了天。

这就是新生共和国打基础阶段,打下了世界工厂后续发展的地基。

2、1979~2000年:劳动人口转移及制造业的落地生根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城乡人口的大迁徙开始。被解放出来的大量闲散农村劳动力要如何消化?

民营工厂最先吸纳了这部分廉价劳动力,嗅觉敏锐的资本充分享受了这波人口产业迁移红利,如火如荼的中国来料加工贸易拉开帷幕,世界产业链向大陆转移如同星星之火。

全球产业链结构转移,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这赋予了制造业发展需要的庞大的、廉价的劳动力供给,推升了制造业的起飞。

中国民营企业的经济总量增加值在 1978 年仅占全国 GDP 的不到 2%,而到了 1995 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 25.3%。

中国制造业从食品、纺织等满足温饱型消费品工业,慢慢的向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工业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1990 年前后,中国一度受到了西方国家的联合制裁,反华浪潮在全球风行,中国与英法美日等世界多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关系与合作,都被切断了。

面对全面制裁,邓小平的表态是:

“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

那段时间,中国不仅很难从国外买到东西,也很难把东西卖到国外,于是不得不自给自足。

为了拉动国民经济,一系列政策火速出台,坚持改革开放,肯定特区发展,鼓励「闯」「冒」的精神,坚持引入外资。

在生存危机的刺激下,中国在那十年里被迫发展出非常长的产业链,结果是:

我们用一年的困难,换来了 20 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

回头去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1987年,43岁的任正非拿着仅有的2.1万元创立了华为公司;

1988年,履职两年办公室主任的王健林辞职下海,搞房地产开发;

1992年,英语老师马云,也辞去了教职,开始了阿里巴巴的伟大征程.....

3、2001~2012年:产业结构再塑,形成世界工厂

一是1998年底全面铺开的城镇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推动房地产市场进入黄金发展期,拉动钢铁、铝材、水泥等原材料工业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