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马2》时,范伟拿了影帝。回来跟本山吃饭,老赵就“影帝、影帝”地调侃叫他,搞得范伟心里别扭,跟他说“哥,咱以后别这么叫了”。两人虽有这些小摩擦,但在明面上,老赵依然照顾范伟。2005年的《功夫》写剧本时,本来还想让范伟被“忽悠”一次,老赵让把本子改了,一是让故事有个正义结局,二是让范伟的戏份更出彩。
春晚结束,老赵还说呢:
“要说表演上能压我一头,只能是范伟。”
范伟那边,也很自谦,一直强调虽然受到关注,但只要和本山大哥在一起,光彩还在他那边。再有能耐,也不可能达到他的高度。
矛盾爆发,是因为2009年春晚。
《功夫》那次,范伟一上台就说错台词。后来对春晚直播发怵,说要休息两年。于是老赵就又找宋丹丹合作。2008年《火炬手》演完,老赵下台就哭了。因为本子太差了,包袱过于生硬,生演。宋丹丹也不想演了。直播太吓人,当着几亿人,压力太大。
到2009年,老赵还得上,就说找范伟。
结果范伟躲了。
情急之下,老赵只能拉徒弟小沈阳演《送蛋糕》。节目又被枪毙。直到春晚前十几天,才临时弄出个《不差钱》。那年为了春晚,老赵七天七夜没睡觉,压力大到痛哭。《关东大先生》发布会上,终于绷不住,才半笑半怒说出前面那番话。
并且旁敲侧击地批评范伟:
“以前我们都是靠春晚这个平台火的,现在你怎么就不愿意上了呢?”
虽然后来找补说“我理解他,他名气大了,有他自己事”,但两人的关系,终究还是崩裂。此后,范伟再没演过赵本山的剧,《乡爱》里再没出现他的身影,两人再没在春晚上合作。面对媒体,都避谈对方。
一段长达十多年的情谊,就此落下帷幕。
各自的人生,朝不同的方向奔去。
08.
赵本山的人生,早在1993年就定好了基调。日后他与范伟产生龃龉,多少与这基调有关。甚至可以说,这里面藏着老赵的私心。
1993年,响应市场经济,本山大叔开了一家公司。说是艺术开发,其实是倒煤。生意随后拓展到木材、钢材、果茶。究竟赚了多少,外人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要做这些生意,里外要打通不少关系。
做果茶期间,本山赔了钱。生意越发难做。2001年,他被高秀敏拉去剧场看二人转,被张小飞的表演逗得前仰后合,当场收其为徒。回去后,本山反思这些年发展,觉得脱离二人转太久。既然二人转是自己的根,就应该回到这上面。同年,“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举办,老赵为此砸了数十万。
打这儿起,本山就把生意重心转移到了“二人转”上。2002年,他租来沈阳大舞台,在里面搞起了二人转表演。正逢《刘老根》上映,剧场就命名为“刘老根大舞台”。头两年,剧场生意并不好,连连赔钱。
但老赵心里有底,丝毫不慌。剧场是一张底牌,他还有另一张王牌:影视。
因为和央视的关系,《刘》《马》二剧在黄金档播出,培养了一批铁粉。厉害就厉害在,演电视剧的这批演员,就是“大舞台”的演员,还是本山的徒弟。因为是徒弟,所以用人成本非常低。白天拍电视,晚上干剧场,只开一天的工资。这是其一。其二,电视剧播出,收获观众缘,再反哺剧场。
这一来,电视剧卖了钱,演员名气上去,票也卖得更好,可谓一箭三雕。
2003年,也就是范伟接触冯小刚、演《看车人的七月》那年,“本山传媒”正式成立。第二年,集团花重金买下沈阳大舞台。随后又在辽宁大学开设“本山艺术学院”,为整个集团培养、储备人才。最终形成从“艺术学院”到“本山影视”再到“民间艺术团”的链条,从人才培养,到影视创作,再到剧场生意,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成型。自2005年起,6家“刘老根大舞台”财源滚滚。2007年演出总收入5800万元,上缴利税1300万元。
2008年,本山举办收徒仪式。次年,又花55万进入长江商学院入读。北京“刘老根大舞台”开业一年,创下6000万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