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5年,毛主席在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中,就讨论过中国历史上“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其时,毛主席就认为,共产党人已找到了跳出这一周期率的新路: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就特别重视“纯洁干部队伍”与“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两大问题。
建国仅半年,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便出台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期间,中央对“黄逸峰事件”的处理,就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典型。
黄逸峰是一位1925年入党的“老革命”。建国后,任上海铁路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长兼党组书记、兼任下属的华东交通专科学校校长。1951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上海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存在混乱现象》来信,批评校领导,批评者署名“上海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一群学生”。事发后,黄逸峰片面听了汇报,竟指示追查投稿人学生薛某,并对其施加压力,逼令退学。
毛主席获知黄逸峰压制批评的事实后,在一份材料上写下了“压制批评,轻则开除党籍,重则交人民公审”的批示。《人民日报》为此发了社论《压制批评的人是党的死敌》,黄逸峰被开除党籍,撤销本兼各职。这在上世纪整个50年代,对鼓励“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推进党员干部队伍创建勤政、清廉政风,强化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接受人民群众公开监督的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