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案例是美国大豆:
1956年,盛产大豆的爱荷华、俄亥俄、
伊利诺斯等数州被大豆包囊线虫“贡献”。放眼千里,包囊线虫所到之处,颗粒无收。在可预期的时间内,美国大豆即将走到灭族亡种的地步。
就在美国科学家近乎绝望时,他们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中国某些地区的大豆也有包囊线虫肆虐,但灾情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抱着最后的希望,美国农业部从香港获得了大量产自中国内陆的小黑豆。
在马里兰州的迪特里克堡,美国基因科学家发现,中国小黑豆的生物样本中有抗体基因。随后他们利用DNA转接技术,将中国黑豆的抗体基因植入美国大豆,以此弥补了美国大豆的DNA缺陷型,最后使美国豆农成功度过危机。
无独有偶,2000年,美国孟山都在黑龙江发现一种基因含有高产性状标记的野生大豆。在DNA技术的帮助下,孟山都成功将自家种子含油量提高了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