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造访印度。
对奈保尔来说,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旅行。他的先祖以契约工的身份,于19世纪被送到大英帝国的种植园劳作。为了摆脱印度农民逆来顺受的古老习作,移民到新世界,是他们一心所向往的。
到了奈保尔这代,因出生于20世纪的大萧条年代(1932年),周遭哀鸿遍野,失业严重,整个世界仿佛牢狱,让他四处碰壁。
奈保尔在其著作《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写道,我先人为了生存而离开的那个印度,成为我心中最可怕的地方,这个印度有别于我从报纸书籍中读到的印度,它就像是盘踞在心头的恶魔。
除此之外,还有第二个印度。这第二个印度是独立运动时期的印度,伟人辈出的印度,也是拥有伟大文明和伟大历史的印度,当奈保尔们处于种种困境时,是这第二个印度让他们得到慰藉。
抵达印度后,奈保尔大失所望,当时的1962年,尽管有了5年计划,全民选举已成事实,但肮脏的街道,被种姓撕裂的人群,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最让他受不了的是,贫穷在印度成了一个浪漫的概念,它在人们心中激起虔信和凄美的哀愁,成为摒弃物欲和现代文明的手段。
在奈保尔心灵深处,涌起了强烈改变印度的愿望,但他身为一个舞文弄墨的英国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只能写写文章而已。尽管他凭着一手好文笔,最后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当时,有一个12岁的印度小学生,与奈保尔拥有类似的心情,他的名字叫——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