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后,中国芯片进口规模连续数年超过2000亿美金,名列第一大进口商品,到了2018年,进口额又攀升至3120亿美元,占据全球芯片总产值的三分之二。
比高价更恐怖的是“断供”。
随着中美关系进入冰封期,芯片又成为了美国的制裁武器,试图以此遏住中国信息产业的喉咙。
上个月,美国商务部再发禁令——限制华为利用美国的技术和软件,设计和生产半导体产品。“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省力省事模式,就此走到了死胡同。
国内,芯片企业却迎来了小爆发。
5月底,中国移动80亿采购大单中,芯片板块虽然英特尔占了八成,但国产芯片这次也不再是陪跑,华为鲲鹏、天津海光拿下了两成份额。
6月1日,中国最大、全球第三的芯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获受理;
6月2日,寒武纪通过了科创板首发申请,创下了今年最快过会新记录;同天,敏芯微也顺利过会,敲开了科创板的大门。
这场后发制人的反攻,中国打了20年。
虽然,目前还不能称为“领先”,但中国企业,已开始从闭门造车,走向了商业变现,一场服务器芯片新旧替代的大幕虽遥望不到终局,但已启幕开场。
或许,下一个20年,中国芯片人,也能苦尽甘来。
但,需要更多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
经得起岁月检验的成果,
哪怕慢一点,
相信国人也会报以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责编:贾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