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印度战略双翼被打断,这才是中印对峙的根本

作者:
2020-06-23 16:54:57

【中印对峙烈度不断升高】从2013年到2017年再到2020年,印度在三次对峙中都没有占到便宜,印度的焦虑不断上升,对峙烈度也在不断上升。从对峙人数上就能够看出,2013年楚木惹帐篷对峙是排级士兵对峙,2017年洞朗对峙上升到了连级对峙,2020年6月15号的冲突中印度方面有上校团长阵亡,冲突规模已经发上升到营团级冲突,而解放军在5月份向加勒万—班公湖地区快速机动部署数千人,已经达到了旅级。很显然,中国成功应对和印度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不断取得胜利,赢得更多盟友比如俄罗斯、土耳其、伊朗的支持,而印度在该地区不仅陷入一带一路的四面包围,盟友也在不断减少。

东不成,西不就。印度的应对就是强化对冲突地区的控制,这其实只是一种下意识行为,显然,印度并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当前困局,印度的这种应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得益于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在1962年中印冲突中,中国虽然后撤,但却控制了中印边界重要的关隘和孔道,对印度形成居高临下的战略威慑。因为海拔落差过大,中国在境内放个中程预警雷达,就等于新德里的天空上多了一架永不降落的空中预警机。印度对此无可奈何。

战略上,冷战时期,印度之所以能够左右逢源,就在于其左右战略双翼涉及的地区分别掌握在西部的苏联和东部的美国手里,比如南海、东南亚和中南半岛当时掌握在美国手里,而现在中国开拓一带一路,已经得以控制南海和东南亚,现在更辐射中南半岛。中国开始取代美国在该地区位置。

这种取代对印度来说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传统左翼上的俄罗斯已经跟中国穿一条裤子,中俄联手下,印度左翼不保,左右双翼即将被全部折断。如此一来,印度在冷战时期左右逢源的优势地位已经遭到严重削弱,中俄联手控制了欧亚陆权,这种情况表现在中俄美印等国的外交上就显得非常地矛盾,在外人看来甚至有点精神分裂。如何分裂的呢?比如,印度在2017年6月10号加入上合组织,但是8天以后就与中国发生洞朗对峙;

印度在今年的5月初的中印对峙中没有占到便宜,但却果断拒绝美国总统特朗普调停,声称印度会独立解决中印矛盾。为什么呢?中国取代美国并与俄罗斯结盟以后,对印度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同时印度又对中国持有不信任的怀疑态度,中俄控制印度战略双翼的情况下,中国又手握随时可以插进印度胸口的三把尖刀。中国会对印度采取敌对行为呢?印方认为这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情况下就必须要试探。

这就解释了印度为什么会在刚加入上合组织后不到10天的2017年6月18号,就与中国在洞朗发生对峙,以及本来中印双方6月9号已经在军长级会晤达成共识的情况下突然在6天之后的15号偷袭中方在加勒万谷口设施。在刚刚缓和、形势大好的情况下突然出手翻脸不认账,吃饱了以后放下碗就骂娘,这其实是印度对中国进行的极限压力测试,测试的是中国在形势大好和大坏之间会不会违反自己睦邻友好的一贯政治承诺,印度做法虽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这也是印度测试中方立场的试金石。如果中方信守承诺,则印度的焦虑将得到缓解。

而随着中国战略举措不断提高,印度焦虑不断上升。越焦虑越要试探,参与对峙人数越来越多,烈度就会不断提高。从2013年到现在,中印每隔三四年就要对峙一次,原因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