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发生时,
年幼的师昌绪第一次对“国家”二字
有了深深的触动。
可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
他能做的只有在学习上拿出
超乎寻常的勤奋和用功!
小学毕业时,
师昌绪在全县统考中得了第一名,
考上了当时著名的“保定二师”
(今保定学院)。
如果不是因为战争,
他也许会在师范毕业后
做一名小学老师。
然而“七七事变”爆发后,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师昌绪全家不得不分头逃难,
在生离死别的哭声中,
40口人的大家庭自此瓦解。
颠沛流离的逃难路上,
师昌绪两度险些丧命,
一次是坐在早已满员的闷罐火车车顶,
险些被一根限高的横梁刮下车去;
另一次是搭了辆刹车不灵的卡车,
险些坠入山涧。
“中学里全是逃难的人,
一唱‘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全堂痛哭。”
1941年,因为没有去昆明的路费,
师昌绪放弃了被保送的西南联大电机系,
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
就近考入陕西的
国立西北工业学院矿治系。
(师昌绪 最后一排右二)
为什么选择矿冶系?
师昌绪的想法很简单,
“当时有一个说法,一个国家贫穷,
主要是地下东西没开采出来,
所以我就选了矿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