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前任首相纳吉布的“官二代”身份,马哈蒂尔是一位平民出身的政治家。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出身,马哈蒂尔自“弃医从政”以来,一直在马来西亚政坛扮演着“旋风”角色。
身为马来人平民的他,在从政最低谷(被当时的巫统开除党籍及失去了国会议员资格)时出版了一本极具争议、却引起巨大轰动的著作《马来人的困境》 (The Malay Dilemma)。该书以种族的角度,分析了马来人困境所依存的政治、经济与族群关系土壤,坚持马来人“至上”观念的同时,却对马来人的经济弱势地位感到十分忧心。
借此,马哈蒂尔成为马来西亚土著“马来人”心目中的“超人”。同样,带着这样的光辉,马哈蒂尔1972年重返巫统,并在1981年继任为马来西亚第四任首相。
在马哈蒂尔的第一个执政周期(1981-2003),《马来人的困境》这本书的许多观点与举措成为马来西亚政府的立场与政策。其中最具知名的莫过于他推出的“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由于带有显著的偏向马来人的种族主义特征,受到外界广泛批评,也彰显出他的民族主义情结。
但同时,马哈蒂尔也被誉为“马来西亚工业化之父”。正是他的积极工业化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从1980到1990年代,马来西亚到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增长率,而他拟定的“2020宏愿”,更激起了马来西亚全体国民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