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芯片进口国,2017年进口额高达2601亿美元,相当于贵州全省3500万人创造的GDP。中国在全球ICT产业链中,仍处于下游地位,拆开中国制造的手机、电脑、电视,里面的芯片绝大部分为美国货。光是中兴通讯的芯片进口额就超过100亿元,涉及几十家美国芯片供应商。造成这一现象的祸根,其实早在40年前就已经种下。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电子工业起步于1952年,与日本同时起步,比韩国、台湾早发展二十年。经过建国后三十年刻苦奋进,到1980年,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电子工业部组成的电子工业体系,能够研制芯片生产的全套核心设备,如:分步式激光投影光刻机、离子注入机、图形发生器、掩膜精缩机、单晶炉等,都有国产货。当时中国军用芯片制造精度能达到5微米左右,并向3微米演进。
能够仿制英特尔8080芯片和16K/64K内存芯片。中国的各类卫星、战机航电系统、舰船电子设备、弹道导弹导航系统,防空导弹引导头、相控阵雷达阵面、鱼雷声纳,主要采用国产元器件。
冷战争霸——军事需求推动电子工业
事实上,世界电子工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战争推动,最尖端技术都在军工领域。美国、苏联的电子企业,也是靠巨额国防军费投资起家。像IBM、仙童、德州仪器、摩托罗拉,都是美国军工复合体中的核心骨干,每年获得10亿美元计的巨额订单。而日本、德国等战败国,被美国阉割工业能力后,只能局限在民用电子领域布局,导致日本民用电器,一度异常强大。这是资源配置的结果。等到美国在冷战获胜后,挟尖端技术实力,向民用电子市场发力,日本就彻底歇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