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印度央行的报告,2013/2014财年到2017/2018财年,印度制造业年增长率分别为5.6%、5.5%、9.3%、8.0%和5.7%,平均为6.8%,总体表现还不错,但相比高速发展时期的东亚各国还是明显逊色。
【注:财年分为日历年度制和跨日历年度制,前者的周期为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使用国家有中国、德国、法国等,后者的周期不尽相同,日本、印度等国为自4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止,美国自1976年起,使用自10月1日起至次年9月30日止的周期。】
毕竟,糟糕的基础教育、弱势的政府规划、不连贯的经济政策以及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等陈年旧疾,并不是一昔政令就可以治愈的。
另外,生产自动化的大趋势,也正在侵蚀印度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所具备的成本优势,因此,印度的工业化仍是道阻且长。
若把制造业增加值作为工业化的最佳衡量指标,我们可以从最近的数据出发,做个简单的预测:
将来十余年,印度的人均水平会逐渐缩小与东南亚和拉美之间的距离,并在总量上超越低速发展的韩、德、日,跃居世界第3,但仍然很难达到我国的1/5(目前为1/9)。
印度虽然无法企及中国“世界工厂”的优势地位,但这个拥有十余亿人口的巨型国家,很可能会在“世界工厂”的光环边缘,建立起一个比较繁荣的“世界作坊群”。
(责编:贾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