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中亚之外,漠北也是中原良马的重要来源。《旧唐书·铁勒传》载,蒙古高原西北部的骨利干,于贞观中“献良马十匹”,“太宗奇其骏异,为之制名,号为十骥:一曰腾霜白,二曰皎雪骢,三曰凝露骢,四曰悬光骢,五曰决波騟,六曰飞霞骠,七曰发电赤,八曰流金騧,九曰翺麟紫,十曰奔虹赤”。
唐代来自中亚的良马在当时口碑中最知名者,乃为唐太宗所喜爱的六匹骏马,太宗逝后,为之刻像陪葬,称为昭陵六骏。按宋敏求《长安志》卷中《昭陵图说》,六骏的顺序分别是青骓、什伐赤、特勤骠、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
其中,特勤骠中的“特勤”,为突厥语tegin的音译,指可汗弟子;“什伐赤”之“什伐”,或为上述“叱拨”之唐代音译,即伊朗语“马”。
蒙元是域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即阿鲁骨马/小西马)以外,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
《元朝秘史》第274节记元太宗窝阔台派搠儿马罕西征时提到:“阔勒温都儿(脚高)脱必察兀惕(西马每)”。此处提到的脱必察兀惕toba’ut是tobiaq的蒙古语复数形式,其前置定语形象地勾画出这种“西马”的体态:秀颈高脚。
《常德西使记》云,报达(阿巴斯王朝,即黑衣大食都城巴格达)国所产阿拉伯名马曰“脱必察”,说的就是此马。元世祖即位之初,中亚的察合台兀鲁思汗八剌向旭烈兀之子阿八哈统治的伊利汗国遣使,求脱必察马。
之后不久,他与窝阔台后王钦察联兵入侵伊利汗国控制下的呼罗珊(今阿富汗、伊朗与土库曼斯坦三国交界地域),伊利汗阵营中当初随旭烈兀一同西征的从察合台汗国征发的将领札剌亦儿台向其旧主八剌进献的脱必察良马,要好于其向钦察进献者,此举竟引起中亚两王的交恶与分裂,成为入侵呼罗珊之役失败的重要原因。
今存明《高昌馆课》中也多次提及西域向明朝进贡“大西马”,在对应的畏兀儿文表文中,写作topaq,即元代之“脱必察”。而“大西”则指传统的西域之西,即地中海周围地区以至欧洲,明以后称“泰西”。
有专家考证,出土于我国甘肃武威的铜奔马即著名的“马踏飞燕”,其原型就是来自大宛的汗血宝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