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是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原则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探讨和摸索干部考察、任用之道,提出了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并积极付诸实施。正是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有效克服了“小山头”“小团体”“小圈子”等不正常现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保证了抗日战争胜利。
1937年8月,总政治部明确规定,选拔干部的标准应从政治条件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出发,而以政治条件更为重要。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他在这里虽然把“才”放在前面,但并不是要以才为先,“德”在其次,强调的仍然是“兼备”。1940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提出提拔干部的原则:“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才和德应该是统一的。才,不是空才;德,也不是空德。
考察一个干部的才和德,主要应看完成任务中的表现。”他还提出了使用干部的原则:“按照才干,按照需要,同时兼顾。量才为主,应急也不可免。”1941年9月,中央军委《对军队老干部工作的指示》提出:“今后提拔干部,必须以德(对革命忠实)、才(工作能力)、资(资望与斗争历史)兼顾,不以斗争历史为唯一的或第一的标准。”1942年11月,第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关于部队组织工作的指示》明确,“提拔干部必须掌握德才资的原则,不能单从资格出发而忽视其他条件”,显示了德才兼备的选拔任用干部原则在部队中的贯彻落实。
吸收知识型人才是快速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办法
全面抗战开始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制订实行了一系列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大批革命的知识青年满怀抗日热情奔向延安,奔向抗日前线。先进知识分子这股“新鲜血液”的补充,极大地改善了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部队战斗力迅速提高,其中很多知识分子成为我军干部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少人成为我军的高中级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