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8年,东布鲁特各部归附清朝,表文曰:“我部久思投诚大皇帝,为准噶尔所阻,不能自通,今得为天朝臣仆,实望外之幸。”1759年,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的过程中,布鲁特的头领阿奇木比曾率兵攻破大小和卓控制的喀什噶尔,起到了牵制作用。
随后,西布鲁特15部也归附清朝,表文曰:“今将军自喀什噶尔传谕我部,颁给印文……当率诸部,自布哈尔迤东二十万人众,皆作臣仆”。至此,布鲁特全部归附清朝,一部分随清军迁往黑龙江一带。
1864年10月,俄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边界条约,强行割让天山山脉以北,伊犁常驻卡伦线以西的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其中就包括东西布鲁特。游牧于天山北路、伊塞克湖周围、纳林河上游的多个布鲁特部落也就正式划归俄国。
清朝文献中称布鲁特十九部落,其中五部投附俄国,余下十四部仍愿意归属于清朝中国。俄国军事当局自 19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对布鲁特实行殖民统治。1916年,中亚人民因反抗俄国征兵而爆发起义运动,大量布鲁特人选择越界逃赴中国新疆地区,被军阀杨增新接纳收容。民国年间,住居中国的布鲁特人最终被命名为柯尔克孜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