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文化选择。我军的先进军事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成为战斗力生成的不竭源泉,成为全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
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三)军队不生产谷物,但生产安全
马克思说,军队不生产谷物,但生产安全。若从精神文化层面讲,只有时刻感到自身“不安全”的军队和军人,才能生产出最安全的安全。
从造字的“止戈”为“武”,到管子的“举之必义”;从老子的“不以兵强天下”,到墨子的“兼爱”“非攻”;从孔子的“教战”“慎战”“仁战”,再到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论是战之目的,还是战之谋略,中国军事文化多以“仁”为本,以“和”为贵。
1972年,83岁的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与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有一次对谈。池田大作直截了当地问:“作为将来的一种可能,中国也许会统治世界而使其殖民化。”汤因比回答说:“实际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国,中国是从来不先发制人的。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中日战争、朝鲜战争以及迄今和中国有关的战争,无论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卫战争。”
这种以“自卫”为内核的防御思维,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精髓,是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最宝贵的财富。然而,它也容易削弱军队的“不安全”感,消解军人的“敌情”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