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说,即使美国本来就想减少中国的进口量,中国产品信用的硬伤刚好给了对方以口实。
今年1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美日以及东盟市场进出口均出现下降。1月份,欧盟为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总值2903.3亿元,下降9.9%。中美贸易总值为2698.9亿元,下降9.9%。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2342.5亿元,下降10.8%。中国与日本贸易总值为1315.4亿元,下降6%。这只是下跌过程中的中继站。
投资新兴市场
三大原因造成信用危机,对未来的榨取,首要原因是无完善的产权保护机制,院门说打开就打开,小区绿地就公共就公共,根本没想到原来那是购房者高额房价的组成部分。其次是对产品信用无将优罚劣机制,以前看到过有家长怀疑新装修甲醛等超标造成孩子白血病,到现在为止,没有具有震撼力的关于产品质量的判例,大家的做法是装修后敞开大门吹风几个月,这让产品信用难上加难。三是低价与成本上升把企业利润挤到如刀锋之薄,去年与建材行业的朋友聊天,谈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再大的品牌也在这个节、那个节的压力下加入价格战之中,利润能够持平就算上上大吉,能够用低价胶凑和就不用高价胶。就到底是要购物狂欢节,还是要高质产品,偶尔兼得是可能的,永远想在打折时获得高质产品,这是臆想天开。
金融市场更是如此,不了解金融的官员出面为地方交易所站台,当作政绩四处宣扬,一旦出事又说是市场行为,作为地方金融办本应时时监察金融风险,却常常成为风险的始作俑者。
有时候所谓的金融创新不过是民间高利贷的改良版。笔者听某保险公司的人介绍,他们当时一百多万人口,光是财富公司就是四十多家,小贷公司作幌子不灵了,换个招牌又卷土重来,当地的权豪们不是金融就是高科技,似乎金融大家垂手可得,似乎满地创新尽在囊中,说到底,暴利与补贴才是很多人所垂涎的。
中国投资者的战略市场
金融机构同样如此,类似于聚美优品的大幅折价私有化,被称之为“巨没有品”。你今日退市明日想A股上市,但中概股的信用呢?以后中国公司在国际上如何立足,如何定价?还是说以后中国公司就关起门来融国人的资,圈国人的钱?
信用无底是中国经济第一大风险。比这更大的风险是,我们关起门来,硬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