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是,选择了合适的坝型。如果三峡不是选择混凝土重力坝,而是选择其它坝型,它确实存在着一旦遭受核武器攻击后,将产生较大的溃坝次生灾害的问题。
因为,无论是土坝、混凝土拱坝或者是混凝土面板坝,一旦被攻击后,在巨大水流的冲击下,都会在几分钟之内形成溃坝,从而造成巨大的次生灾害。但是,三峡选择的混凝土重力坝坝型,遭受攻击后则完全不同。因为混凝土重力坝的稳定性,是靠每一个独立的坝段自身的重力与河床之间的摩擦力,来平衡上游水压力的。
对于这种坝型,即使被炸开一个大口子也就是那一个大口子漏水,而绝不会造成垮坝。
总之,我们的三峡大坝并不是没有考虑受核武器攻击的风险,而是通过采用合理的设计,具备了一定的抗击核武器攻击的能力。
三峡大坝即使被核武器击中后,也无非就是相当于在大坝上打开了一个关不上口的"大闸门",并不会对下游产生太大的洪水威胁。客观地说,如果三峡大坝不是采用这种坝型,恐怕没有一个懂行的水利专家会赞同三峡工程的建设。
因为,我们的工程设计和建设的前提,确实要能够保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给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我们希望《看法》的作者不要错误解读三峡大坝的安全性,误导舆论,更不应以此作为降低核电工程安全风险的理由。
奥巴马叫嚣轰炸中国三峡大坝 北京回复惊人
美国媒体曾报道称,美国国防部在送交国会的《中国军事力量年度报告》中指出,台湾为了吓阻大陆,可能考虑瞄准大陆基础设施,例如三峡大坝。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安全保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7章41条,分为总则、陆域安全保卫、水域安全保卫、空域安全保卫、安全保卫职责、法律责任、附则。
条例规定,三峡枢纽安全保卫区的范围包括三峡枢纽及其周边特定区域,分为陆域、水域和空域安全保卫区。陆域安全保卫区、水域安全保卫区实行分区安全保卫制度,具体范围的划定和调整,由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空域安全保卫区为陆域安全保卫区、水域安全保卫区上空的低空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