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俄罗斯武力介入叙利亚战事时,一方面阿萨德政权被“伊斯兰国”武装和各路反对派围攻,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另一方面也是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后,西方对俄罗斯进行严厉制裁的阶段。普京以打击“伊斯兰国”武装为名出兵叙利亚,一方面是要保住阿萨德政权,另一方面其实也是想与欧洲改善关系——既展示肌肉,又表示大家现在有共同的敌人。
“伊斯兰国”这样的原教旨组织,对于任何一个现代文明国家都是巨大的威胁。除了与“伊斯兰国”武装有着“360度区别”的土耳其以外,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对其都是恐惧和敌视的。
不过俄罗斯的示好——比如主动将法军视为盟军,但这并没有对软化欧洲的态度起到明显作用。在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最终没有给俄罗斯带来制裁上的减轻或者取消。
而在向北约展示军事能力和强硬态度上,俄罗斯也没有完全达到目的。虽然俄军陆续展示了图160战略轰炸机发射新型隐身巡航导弹、里海新型护卫舰发射巡航导弹、以及基洛级潜艇打击远程陆地目标的能力等等。
但这些不能掩饰现实,俄军已是一支主力装备过时严重的军队,攻击机和绝大多数战斗轰炸机都不具备精确制导武器投放能力,主力战斗机绝大多数时候还只能携带R27这种极为落后的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地面部队也缺乏信息化的、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火炮。
尤其是在土耳其击落俄军苏24战斗轰炸机以后,为了避免与北约爆发直接的战争冲突,俄罗斯不能对土耳其直接开展军事报复行动,而是必须以非常克制的状态和北约展开对话与斡旋。这无疑在相当大程度上削弱了普京与俄罗斯的强硬形象。
从最终的成果上看,俄军保住了叙利亚的盟友政权和军事基地——其实它的象征性意义远比实际价值要大。自苏联解体以后,俄军在叙利亚的基地常年处在只有寥寥几个人懒散度日的状态中。
而与叙利亚相比,俄罗斯在中东地区再一次强化自身的影响力反而更具备看得见的实际利益——比如伊朗和俄罗斯关系更为亲密了,在解除制裁以后立刻向俄罗斯投送了巨额的军火订单。
而从付出的代价来看,俄罗斯受到了西方国家持续制裁和经济战冲击,国内经济和政治局势进一步严重恶化。由于苏联时期民生经济的底子就差,而且苏联解体又带来了农业高产区的脱离、工业体系的瓦解,俄罗斯的经济体系被迫扭曲成依靠油气等自然资源出口来维持,占到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
米格-35战斗机(俄语:Микоян МиГ-35,英语:Mikoyan MiG-35,北约代号“支点-F”),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9M/M2和米格-29K/kub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