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 “重庆”号巡洋舰起义
1949年2月25日,“重庆”号轻巡洋舰官兵570余人由舰长邓兆祥领导,在上海吴淞口宣布起义。[详细]
但逊尼派权贵们并未觉察到这意味着什么,竟将军校看做“懒散无为、不服管教、学识低下之徒的藏身之地”,就这样,叙利亚的军队精英变成了阿拉维派一统天下。随着1970年出身阿拉维派的老阿萨德上台掌权,叙利亚的政府高层人员已然是清一色的阿拉维派。长期受到歧视的阿拉维“异端”反而一跃成为权贵阶层。
水火不容的意识形态
近代阿拉伯半岛的分裂、经济凋敝、外族压迫催生了泛阿拉伯的民族主义思潮,而将这种思潮现代化、组织化的正是曾经留学法国的叙利亚知识分子米歇尔·阿弗拉克(MichellAflak),此人虽不属于阿拉维派,却是同样深受当时叙利亚主流社会歧视的基督徒。他的座右铭是“拯救阿拉伯民族是自己永恒的天职”。
1941年,阿弗拉克在叙利亚创立了政治组织“阿拉伯复兴运动”,1947年4月,在原来“阿拉伯复兴运动”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阿拉伯社会复兴党”,目标是“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建立阿拉伯联邦,这个联邦既是世俗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
作为一个泛阿拉伯民族主义政党,复兴社会党在“肥沃新月”各地纷纷成立支部,1947年到1948年,约旦复兴党成立,1950年黎巴嫩复兴党成立。到了1952年,伊拉克的复兴党也宣告成立。1960年代,复兴党先后夺取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政权(结果两国的复兴党组织随后为争夺领导权而分裂)。以少数派当权的叙利亚阿拉维派政权为弥合教派的分歧,更加强调复兴党主张的泛阿拉伯认同。
老阿萨德曾有一句名言,“我宁愿做统一的阿拉伯祖国的一名士兵,也不愿做一个分裂的阿拉伯国家的元帅”,在他统治下的大马士革政权也以“阿拉伯民族主义跳动的心脏”自诩。1980年代初出版的一本供叙利亚学校使用的教科书中,“叙利亚国土”一词成了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根据这本教科书,叙利亚的国土在战后被划分为4个“小国”,即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巴勒斯坦,其中,“巴勒斯坦不仅是阿拉伯故土的一部分,而且是南叙利亚的主要组成部分”,叙利亚和约旦是“一个人民、一片土地”,叙利亚和黎巴嫩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