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 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殉国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蒙江县保安村三道威子被日伪军层层包围,在数日粒米未进情况下,背靠大树向日军猛烈射击。[详细]
而在当时,李登辉虽然在鼓动台独方面冲锋陷阵,但台日一家、日台亲善等论调,他还是少有提及的。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两蒋经营日久,台湾社会的中国人认同依然有很大的影响。鉴于中日在历史上的百年宿怨,在中国意识尚未破除的情况下,贸然抬出日本,会加剧人们的反感,连带着台独也会受到池鱼之殃--如果单单只说台独,那么很多人还是可以争取的;但一旦把去中国化与亲日本关联起来,很多人出于对日台融合的不接受,连带着对鼓吹去中国化的台独也跟着反感起来。
而另一方面,当时也没有抬出日本的必要。毕竟90年代的大陆依然贫穷落后,当时的台湾,经济、文化上直接碾压大陆,就连军事,也足以跟大陆分庭抗礼(当时的大陆军事迷,最爱做的事就是比较两岸军事实力,然后洋洋洒洒一大篇,得出大陆必胜的结论。且不说这种结论是否靠谱,单单把两岸军力做为比较对象,就足以证明,即便是在大陆人潜意识中,也还是把台湾当做一个有资格抗衡自己的对手的。)。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人对大陆,有着巨大的心理优越感,精英意识十足;而且在军事上,当时的台湾虽不认为有能力反攻大陆,但对守住台湾的信心也十分充足,他们对武统的担忧,更多的只是怕打起来家园毁灭,而并非是战败被统(96年台海危机时台湾的强硬,便是这种心态的反映)。这种强大的自信心,已经对台湾独立意识提供了足够心理支撑,没必要再搬出日本。
但现在的形势,与当年大为不同:
一方面,就台湾岛内而言,去中国化虽然在行动层面依然困境重重,在在心理层面,已经基本完成。除了少数统派,基本上台独已成为绝大部分人的心理认同--只是行动中不敢将其变现罢了。在这种情况下,中日两国的历史恩怨,已经不再成为困扰台湾人亲日倾向的阻碍。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