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 中央红军开始一渡赤水
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分别在土城、元厚场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使红军从被动走向主动。[详细]
关于“满洲人”的这种描述几乎成为陈词滥调,在每部谈到中国人的出版物中都会遇到。而在施罗德的这本书中,关于中国人的其他表述则被引用甚少,例如:
就在我最初到达我国太平洋边区的那些日子里,我就听到当地居民描述中国人对于这个年轻的刚开始移民的城市的重要角色和意义的一句话:没有满洲人,我们就会饿死。近距离了解了当地人的生活条件后,我确信无疑,这句话实际上没有任何夸大的成分。满洲人绝对是欧洲人还能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没有他们,欧洲人就会没有吃的、喝的和烧的,这是人类生存所最必要和最起码的物品。
没有满洲人,欧洲殖民者在这里就会寸步难行。无论你需要建房子还是为菜园掘土,或者你需要仆人、肉和蔬菜,需要粗工或承包人,所有这一切,你都应该找中国人:他是佣人(当地人称仆人),他也是手工匠,他还是园艺工,同时是卖肉工,是经纪人,是承包人,是小货郎,是农民工,一句话,他们可以干任何活计。劳动和地方工业的所有领域几乎完全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亚洲“色调”正是由中国人构成的,他们给从俄国西部各地区新来的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城市的这个特点对这些新来的人(更不用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土生土长的人了)来说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习惯的和必需的,如果他们要在这个城市里长期居留的话,中国人的存在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A.格里尼奥夫是一位爱刨根问底的年轻人,1910年初担任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建筑管理局的描图员,他的几幅画就是证明。其上司、军事工程师Г.П.扎哈利英中校调到西部工作时,他把自己描绘符拉迪沃斯托克独特生活的几幅速写画赠给了他,上面正是当地中国人的形象。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