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1932年1月28日,日本向上海市政府发出最后通牒,上海市政府23时25分收到通牒,而日军陆战队于23时30分就发起进攻。[详细]
所谓“苏联侵略的战略部署”,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在东南亚,越南倒向了苏联,并正为建立“印度支那联邦”而积极采取军事行动,亲华的红色高棉首当其冲。基辛格说,在中美建交谈判中,“美国辩论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国际法、多边解决、民众的同意——在中国的战略分析中常告阙如,除非是作为达到既定目标的工具。而这个目标,邓小平告诉布热津斯基,就是‘对付北极熊,没有别的’。” ⑤
1978年12月16日,中美恢复外交关系,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访美,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对于此中关系,邓小平后来对基辛格有过简单总结:“我(从美国)回来后,马上就打仗了。但我们事先征求了你们的意见。我和卡特总统谈了这个问题,他作了非常正式严肃的回答。”⑥
基辛格认为,邓小平此行,采取了与毛泽东相似的策略——“1958年,毛泽东在赫鲁晓夫不愉快的北京之行三周后炮击金门马祖,(给外界)造成莫斯科事先同意北京行动的印象,其实并非如此。……邓小平采取同样的手法,在对越南作战前高调访问美国。”而事实上,“邓小平到达美国后,通知华盛顿中国要出兵越南,但华盛顿并未明确表示支持,美国的作用仅限于分享情报和外交方面的协作。”“这两次,北京都成功地使外界以为它的行动得到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同意,从而吓阻另一个超级大国插手干预。”⑦
美国确实没有“明确表示支持”稍后的中越战争,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卡特政府也确曾积极配合中国,使外界误以为中国的行动得到了美国的认同。据布热津斯基披露,当时,国务卿万斯曾主张,当邓小平访美结束时,白宫的官方声明中,除大谈中美关系改善的必要性之外,还应接着再强调美苏合作的重要性,且对勃列日涅夫与卡特稍后的会晤表示期待。但“卡特决定不发表这个声明”——因为如果发表了该声明,无异于等于告诉世人,邓小平此行并没有取得美国的特别支持。⑧
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此行,有大策略的成功,也有小细节的尴尬。为使邓小平感觉亲切,美方特意安排了立场亲华的女演员雪莉·麦克莱恩(Shirley MacLaine)在宴席上作陪,后者曾于1973年率“美国妇女代表团”访华,其间还拍摄了一部歌颂中国妇女解放的纪录片。席间,麦克莱恩对邓小平谈起那次访华,说自己“曾访问中国的一个农村,有件事使她很感动。她遇到一位正在田里种西红柿的教授,她问教授,是否觉得在偏远的乡下干这种体力活是种损失,因为这样完全脱离了他在大学里的科研工作。那位教授说,正相反,他非常高兴和贫下中农在一起,从贫下中农那里他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麦克莱恩的“感动”,曾是中国政府对外宣传相当期望达成的效果,但对“文革”结束后复出的邓小平而言,这种“感动”却成了一种尴尬。所以,邓小平“脸上马上变得很严肃地说:‘那位教授在撒谎’。”麦克莱恩闻言大吃一惊,倒是卡特总统“点了点头表示同意”。⑨此外,据卡特总统披露,他还曾在国宴上“利用机会与邓小平就传教士在中国的作用交换了不同意见”。⑩
访美期间,除科技参观等活动外,邓小平的公开谈话始终在不断强调苏联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