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2年11月30日,美英签订巴黎协定草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双方于次年正式签订条约。根据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详细]
二、信念坚定,矢志不移
胡耀邦在纪念朱德百年诞辰代表中共中央讲话:“朱德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信人类这个最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自从他确立这个伟大理想后,就终生为之奋斗。他深知:实现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决不可能一帆风顺,中间会遇到种种难以预料的困难,探索前进的过程中也需要付出种种代价,甚至会遭受巨大的挫折。但他坚信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一时的困难总能找到克服的办法。因此,在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危急关头,他坚如磐石,从不动摇。当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败时,余部孤立无援,强敌尾追,饥寒交迫,军心涣散。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朱德同志泰然自若。他对部队说: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但黑暗遮不住光明,只要保持实力,革命就有办法,就能成功。他斩钉截铁地说:‘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要革命到底。’他的坚定和乐观,强烈地感染并鼓舞着大家,终于渡过难关,使这支具有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优良传统的革命武装队伍得到保持和发展。在以后近半个世纪的征途中,革命的道路依然坎坷不平,而他一如既往,顽强地奋斗不息。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优秀儿女那种可贵的凛然正气和铮铮铁骨。”
朱德有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而这坚强的意志来自他有坚如盘石的理想信念。他坚信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坚信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坚信党的领导,坚信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必然胜利,因此,他入党之后,在充满艰险曲折、惊涛骇浪的中国革命的历程中,从来没有动摇过;而且愈是在革命遭到严重挫折的危急关头,愈是在极端艰难的时刻,朱德就愈是充分显示出他那无所畏惧、沉着果断的大智大勇。他从不因困难而气馁,更不因挫折而灰心。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后,朱德同志参加了在南昌举行的武装起义,这是我们党打响的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当南昌起义失败时,朱德同志又毅然挺身而出,受命于危难之际,和陈毅同志一起率领一支只剩下七百余人的孤军,在周围一片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转战千里,发动了著名的湘南暴动,最后率领一万多人奔向井冈山,同毛泽东同志率领的队伍胜利会师,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在长征途中,张国焘进行反党分裂活动,朱德同志身陷逆境,仍旧像中流砥柱那样,坚持原则,坚持耐心说服教育,团结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坚决斗争,最终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朱德同志在这场斗争中是“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这是对朱德同志思想品德的最准确的概括。朱德同志在一生的革命实践中特别是在党的历史的重要关头,充分表现出来的革命坚定性和矢志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极可宝贵的品格。。
他总是在革命最紧要的关头、最危急、最艰难的时刻挺身而出,撑支危局挑起重担,力挽狂澜。中国革命有几个最困难的关口,一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被投入腥风血雨之中,朱德在白色恐怖中潜回南昌,准备武装起义;起义军南下失败后,在极端困难和险恶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和陈毅同志一起,以非凡的英雄气概和革命胆略,率领起义军余部,冲破千难万险,转战湘粤赣边境,最困难时只有七百多人,情绪低落绝望,他登高一呼:要革命的跟我走!保存并发展了这支革命武装――最宝贵的革命火种。二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过雪山之后出发时的八万人只剩下一万多人,一、四方面军草地分离后,毛泽东仅带走一三军团六千多人,张国焘控制八万之师,大搞分裂主义,朱德又面临严重的考验。他运用大智大勇,克服分裂,促成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会师,迎来抗日战争新阶段。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