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 法国前总理乔治-克列孟梭逝世
1929年11月23日,号称“老虎”以及“胜利之父”而闻名的乔治-克列孟梭与世长辞,享年88岁。[详细]
为什么这么说?
这与IS的生存土壤密不可分。
在之前发表的相关文章中,笔者曾对伊斯兰极端组织有过分析:不管是早期的基地,还是现在的IS,都是在伊斯兰普遍受西方压制的大环境下,以中兴伊斯兰为号召,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精神引领,通过发动广大基层穆斯林百姓,从而形成的一股政治军事力量。
IS们能够发展壮大,是基于意识形态驱动。所有对现状不满,有意改变生存环境的穆斯林,都是IS的潜在支持者。只要这类穆斯林人数越多,IS的力量也就越强大。这也就是说,IS真正的生存土壤,并不是伊斯兰国的那块地盘,而是广大不满现状的穆斯林的心理认同。
基于这种逻辑,就算伊斯兰国的地盘一时丧失,其实也没多大关系。反正伊斯兰世界体量巨大,又远离美、俄、欧等传统势力的核心区,所以就算外来势力进入,也最多就能摧毁当地的现有统治,但很难在当地站住脚——这意味着,IS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反正伊斯兰文明的大环境,以及中东的地缘格局决定了,IS是不可能彻底铲除的。
当然,话虽如此,毕竟打下的基业丢失,总不是件高兴的事。不过现状决定了,“伊斯兰国”已经走向死胡同。既然如此,那也只能在面对现实的同时,为未来做打算。具体来说,就是将“伊斯兰国”的剩余价值发挥到最大,利用它的毁灭,为自己攒下足够的筹码,以供将来翻盘。
这话怎么解释?简单的说,就是如果通过伊斯兰国的覆亡,能够搅乱中东局势,让这个地区的生存环境大幅恶化,那么就会有大批穆斯林对现状不满。届时,再用原教旨主义将他们煽动组织起来,IS的力量就会成倍增长。
说到这里,接下来就是个覆亡方式问题了。如果是和俄罗斯与什叶派继续耗下去,那虽然伊斯兰国的“国祚”会多延续几年,但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真到覆亡时,叙利亚和伊拉克已经积蓄了足够资本,足以在“收复失地”后,重建稳固的统治。
如果合法政府能够妥善安置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IS可就没戏唱了。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