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 中国取得对印战争胜利
1962年11月21日,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结束。当日,执行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的中国边防部队已经将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入侵印军全部清除。[详细]
F-22单依靠机内燃油作战半径并不大,但若加挂副油箱又会破坏隐身性能
聚焦制空权
本简报聚焦于中国相对进步速度很快的一个领域:在亚洲地区军事冲突中能对抗美国空中优势的能力。历史上,中国空军对其邻国并没有产生重大威胁。但是,在过去20年中,中国已经对其空中力量实现了快速的现代化。回顾1996年,当时中国刚刚获得其首批24架第四代战斗机(注:中国向俄罗斯购买首批苏-27SK战斗机),现在它已经拥有超过700架。美国在同一时期已经装备了第五代战斗机,同时它仍拥有一支更加先进且更加庞大的第四代战斗机部队。
然而,美国的总体优势却受到地理和态势因素的平衡:在亚洲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中国总是享有地理上临近战区的优势。中国空军可以使用远多于美国的军事基地,这允许它在一场冲突中投入更多的战斗机,而中国的关键节点距离战区较远,容易隐藏,他们也可以对其加固以有效抵抗攻击。相比之下,美国靠近前沿的空军基地则可能被中国导弹攻击,这将降低它们支援作战的能力。
中国空军的进步,美国空军的反应,以及其他态势因素将如何影响制空权争夺战?为了评估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建立了四个不同时间点的空战模型,选取的时间段为1996-2017年间,两个假想冲突地点至中国海岸的距离不同:一个是台湾冲突,另一个是南沙群岛的冲突。在每个不同的假想情况中,他们都计算了美国军队如果要达到两个不同目的,需要投入战区的战斗机联队数量(每个连队72架飞机)。
第一个目的的要求更高,要求保持持续的制空权,有效击败中国全面空中进攻。第二个目的则是在长时间对抗中摧毁足够多的中国飞机,以迫使中国军方领导人放弃空中战役——分析家们设定为摧毁50%参加战役的中国空中力量。在后一种情况中,研究者们又分两种情况来进行讨论,分别为在7天内或21天内夺取制空权。
空战模型的变量包括公开的不同类型战斗机的性能参数;参战飞机总数和类型;参战空对空武器数量和类型;空军基地的位置、类型和数量;估计双方飞机和人员的妥善率;进入和飞离战区所需飞行时间;此外,美国空军飞行员训练上的优势也有所体现。最终的结果并非对冲突情况的精确预言。其目的在于提供一副制空平衡演化情况的图像,对每个冲突发生时间点所需投入的总兵力进行预计的同时,也对情况演变方向和速度进行预估。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