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苏联向美国购买了两辆“克里斯蒂”坦克。1931年,在沃罗涅什进行了广泛的试验,同年苏联设计了一种... [详细]
然而前机身的截面积暴涨、添加鸭翼、空重增加30%(仅装甲重量就达到1,480公斤),都给苏-34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和重量。这使它后来索性更换了固定式进气道减重,最大速度从M2.35下降到M1.8。此外苏-34的机动性也下降的非常厉害,即使是仅挂载空对空导弹,也无法遂行制空权争夺的任务了——它太笨重了。
苏34的设计中,虽然强化了对于对地精确制导武器的应用,但设计总体要求其实是延续了苏24的思路,强调低空突防、临敌轰炸。在二战后较长时期内,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战斗机进行低空和超低空飞行时,雷达和导弹无法从地面反射的杂波信号中准确的发现、跟踪、锁定住战机,更不要说有效命中了。
然而随着雷达探测能力的不断增强(不止是地面防空雷达,也包括战斗机火控雷达的下视能力)和导弹技术的进步,低空突防的战机越来越难以借助地形掩护自己的行踪和甩开导弹。尤其是到了今天,如果谁面对美欧中——也包括俄罗斯自己的防空体系,继续玩低空突防,基本上和找死没有区别。
但是就上世纪80年代来说,苏联开发苏34的思路虽然没有前瞻性,但是也说不上比别的国家愚蠢落后太多——就算是美国,当时也只有空军特别注重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在对方防空火力范围以外发起攻击;而海军还死抱着冲到敌人头上,丢无制导炸弹的战术不放。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