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4是苏联于1931年生产的中型坦克。该坦克仅生产了24辆,且从未在战斗行动中被目击到。这是位于乌克兰的哈... [详细]
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急功近利,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和评职称而撰写各类高深论文,却缺乏深入钻研和分析问题的耐心,更不要提真正的去创新研发用于工业生产的技术了。因此,中国的技术并不缺少理论研发,缺少的是针对于实践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其次,制造业技术人才的水准,也会对制造业产生相当关键的作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德国的制造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其实得益于德国以产业为导向的教育体制。
德国人对于人才的看法,并不局限于科研尖端的领军人才上,而把重点用于广泛培养具有精专水准的职业型人才,大多年轻人选择与产业直接对接的技术培训,每周在企业实践3-4天,而用1-2天学习理论知识,这样所学理论与企业实践形成无缝结合,这样的学生一毕业,便能在工业企业中直接上岗。
因此,德国通过这种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广泛培养了具有精尖技能的劳动技工和专业型人才。而我们国家的教育过于偏重理论和应试教育,缺乏职业导向,导致很多工程专业的学生被灌输大量晦涩难懂的抽象理论,并没有对整个学科产生实践上的深入理解。
很多刚从校门出来的应届生对技能掌握很青涩,需要在工业企业里摸爬滚打一段时间才能真正的实现操作。
因此要从教育根本上进行彻底的革新,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人才的质量。
最后,对于制造业人员,要始终抱有踏实的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德日强大的一个因素,源于德国人严谨精准的民族性格,以及日本人苛求完美的拼命精神,德日的专业人才,无不具有精益求精的细致和追求效率的高品质,因此他们的制造业也极为完美的呈现了他们自身的民族精神,如果我们也能有他们那种细致入微的研究精神,那我们的产品也会日益精湛,从而摆脱粗大笨重的标签。
综上,如果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缺乏核心的技术竞争力和自主的创新精神,仅靠仿制和低廉的价格占领中低端市场,是毫无前途的。
百年前,为了振兴清朝的近代工业,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但百年后,我们已经清醒的看到,师夷长技带给制造业的是一条不归之路,我们应该彻底摒弃依赖和复制他人技术的思想,因为总抱着亦步亦趋学习模仿他人的态度,是永远无法研制出真正属于我们并超越世界的产品。
中国人是智慧的民族,在一千年前的宋代,我们没有模仿过谁,但却发明了世界独创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拥有着领先于世界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术,中外商人的海船很多都是“宋朝制造”。
而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却抱着师夷长技的慵懒和依赖,让“中国制造”在世界的舞台中彻底黯淡失去了光芒,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古老而智慧的民族最为深切的悲哀。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