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4是苏联于1931年生产的中型坦克。该坦克仅生产了24辆,且从未在战斗行动中被目击到。这是位于乌克兰的哈... [详细]
现代工业差距的社会根源
百年之后,德国和日本仍屹立于世界工业的巅峰,保持着工业强国无可动摇的优势。德日制造业几乎代表了全球的顶尖级水准:高速,高精度,智能化。尤其是可靠性能要比国内的制造产品要高很多。
影响中国与德日制造业产品的差距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精度,一个是材料。在中国机床加工精度仍徘徊在0.05-0.001mm之时,而日本已经实现纳米级切削加工。
在材料方面,比如用于航天领域的高温材料,中国自主研制的DD系列高温单晶合金,它的应用温度是在650-1100度之间,而日本的单晶高温合金,已可稳定使用在1650度的应用领域。中国和德日的技术差距,实际来说,相差半个世纪。
在此情况下,中国对于制造业采取的态度却依旧停留在师夷长技上,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态,很多企业设法购买国际一流的制造产品,动用技术团队,通过解析,仿制这些产品,再以低成本制造加工出来,变成令外国人叹为观止的山寨品牌。
通过疯狂的复制设计,剽窃产品等手段,以低廉价格充斥抢占着中低端市场,从此中国制造被贴上了“低劣价廉”的标签,而MadeinChina便失去了一个民族最为核心的技术灵魂。
尽管国内的诸多制造企业,甚至一流的研究机构,成天对外宣告着N项技术研究已赶超世界领先水平,但中国制造业已在国际舞台中逐渐被边缘化,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从这些好高骛远的心态中,我们能深刻的看到中国制造业日益低沉的背后,人心的浮躁和夜郎自大的危机,这缩影有如百年前的清末,自认是国富民强的泱泱大国,却被东瀛小国的一场海战击溃了整个民族的自尊。
逆转制造业的危机
一个国家的工业制造业是强国基础,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中国的制造业若想摆脱困境,最为关键的首位,是在于技术的实用和创新。
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来说,并不缺少一流的研发团队和深厚理论的研究成果,但是中国和德日的显著差距在于,德日的科技团队和高校研究是完全与实际生产紧密对接的,都是围绕企业甚至军工项目直接展开的,最终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或应用于企业的一线生产实践环节中,带有显著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科研转化率很高,与企业的结合是广泛而深入的,因此在德国和日本不难看到一些中小型企业,却具有着很高的科技含量。
中国的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学术领域上钻研深厚,却缺乏与工业企业实际问题的对接,造成了科研成果五花八门,但能直接应用于生产一线的成果却少之又少。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